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应急知识平台基础要点

构建应急知识平台基础要点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自2018年设立以来,不断推动应急工作发展与完善。会议要求,各地全面启动智慧应急建设工作,在信息化全覆盖基础上,更加注重系统融合和种能升级。推进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和智慧化,加快高水平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推进应急指挥系统种能化和高效化,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灾害事故信息获取能力,建强“应急大脑”。加强新型种能装备研发应用,提高应急救援实战水平。

构建应急知识平台基础要点

2014年,国务院首次对应急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发布《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意见指出:“推广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加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宣传教育,推动消费观念转变,激发单位、家庭、个人在逃生、避险、防护、自救互救等方面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自2018年设立以来,不断推动应急工作发展与完善。同年,应急管理部印发《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年)》(应急函〔2018〕272号):“面对严峻复杂的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形势……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大国应急管理能力相适应的中国现代应急管理体系。”2019年,应急管理部发布《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应急〔2019〕68号),强调加强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促进应急管理科技进步。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应急领域正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后形成新业务形态,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即智慧应急。2020年,应急管理部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智慧应急”建设的现场推进会上指出:“智慧应急是在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下,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顺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和智能化大势、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升级版。”会议要求,各地全面启动智慧应急建设工作,在信息化全覆盖基础上,更加注重系统融合和种能升级。推进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和智慧化,加快高水平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推进应急指挥系统种能化和高效化,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灾害事故信息获取能力,建强“应急大脑”。推进“互联网+监管”种能化升级,提高监管执法和服务企业水平。推进种能科普宣教培训和应急信息发布,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加强新型种能装备研发应用,提高应急救援实战水平。[27]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2022年,应急管理部印发《“十四五”应急管理标准化发展计划》(应急〔2022〕34号),文件强调:“加强应急管理标准化相关基础研究,优先安排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相关标准研究项目。

数字化技术助力应急科普宣教:

《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年)》(应急函〔2018〕272号)指出,制定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是完成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任务,并着重提出要“充分运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流程深度融合,进而完成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将“坚持创新驱动原则,掌握全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IPv6,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运用,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技术创新、运用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创新内生动力、营造创新良好生态、拓宽创新发展途径”,以及“将应急管理业务划分为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5个业务领域,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面向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相关部委、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提供开放共享的应用服务能力。”(www.xing528.com)

据202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仍是上网的最主要设备;网民中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5.0%、33.0%、28.1%和27.4%。近年来网民群体的数量逐年增长,数字化技术产品和网络平台逐渐融入公众生活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成为公众获取生产生活要素资源的重要渠道。而在网民人群分类的统计中显示,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2.1%。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互联网是当代青少年大学生、老年群体和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学习、工作、社交、娱乐工具。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是互联网和相关衍生产品的主要优势。因此,也成为公众获取疫情动态、学习工作、与他人保持通讯的重要保障。统计报告显示:86.0%的未成年网民经常上网关注疫情消息或学习防疫知识;57.3%的未成年网民认为疫情期间互联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多。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转型推动的背景下,线上平台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或事故的经验在不断积累,平台融入生活的纵深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应急科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网络开展应急安全科普宣教,也将成为最快捷、便利的主流方式之一。

应急安全科普宣教内容是基于中国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应急管理标准而制定。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动画影音、5G等技术的发展,应急安全科普宣教平台的建设成为公众获取应急安全信息、学习应急安全知识、掌握应急安全技能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急安全科普宣教平台系统将会与各种形式的网络媒体信息联通,如政府网站、通讯业务、新闻与视频平台或生活应用软件等。通过相关信息技术对互联网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偏好分析绘制数据模型。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技术的数据分析与资源融合能力,面向公众开展应急安全科普宣教工作,将公共安全事件或事故的成因、预防和应急技能(如求助、避险、自救、互救等)的知识与原理等推送给互联网用户。帮助互联网用户了解目前自身所掌握的应急安全知识量,以及避险、自救和互救的能力范围。通过运用虚拟事故发生场景,使其能够结合灾害发生时周围的环境、物品等,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或事故做出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应急安全处置行为。让公众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精准快捷地搜索或浏览相关内容,以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强化应急自救互救的能力。[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