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家庭应急体育重在灾难发生之前的预防,目的在于使民众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其内涵是通过系统的家庭应急体育活动,教会民众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具备应急技能、身体素质、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应变处理能力,指导(帮助)个体提升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后)的个体生存能力,培养个体在面对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突发事件紧急处理上的自救、互救的能力,全面提升民众面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身心素质能力,“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28]
家庭应急体育活动与应急避险能力在很多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家庭应急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技能和应急避险时的行为能力是相通的体系,它们的差异体现在运动的场所及运用的技巧发生了变化。从运动场所转移到了机体所处的突发事件环境中;从追求运动水平转移到如何快速脱离危机。例如,当遇到地震时,我们只有了解以自身目前所处的地点、环境该如何避灾,才能将灾害对我们的伤害降到最低。当遇到非法暴力事件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御敌的策略,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防身防卫、制敌技能。但最重要的是,人们必须掌握有效实施应急知识、应急技能的身体行为能力。应急知识是我们在突发事件面前进行自救和他救的理论依据,应急技能是手段,应急能力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9]
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避险逃生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与健康相关的适应,具体表现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脂肪含量五个指标,也就是人体的形态和身体器官系统机能的适应;其次是一般运动能力的适应,表现为人体的灵敏、协调、平衡、速度、反应、爆发等要素的适应,也可以称作行动能力的适应;最后是避险培训,主要内容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及在应急状态下有效的自救、互救、逃生能力等,表现为避险技能的适应。[30]家庭应急体育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认知能力、生理机能、心理体验、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应对技能和应急预案及意志品质等方面。
认知能力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理论常识、防范知识和急救报警等,主要利用书、刊、报、新媒体获取和专业从业人员的概念传授。
生理机能包括人体各器官系统达到的工作效能及新陈代谢能力(比如心肺功能、消化系统功能、关节运动、肌肉的功能等),这些运动机能的提高的途径就是参加体育锻炼,如通过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伸展等身体素质的练习即可提高。(www.xing528.com)
心理体验是人们学会在突发事件前期的心理准备、中期的心理适应以及后期的调整方面的锻炼,并能够运用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尤其是面对应急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身心适应。[28]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一般包括力量(负重、攀爬等能力)、速度(在各种环境中如楼梯、山坡、柏油马路等的行为速度)、耐力(有氧耐力,持续的行动能力)、灵敏(躲闪、瞬时判断能力)、柔韧(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及伸展性,加大动作幅度的能力)等。提高身体素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如力量:通过俯卧撑、仰卧起坐、握力等各种力量练习方式,注重发展上肢、腰腹力量。速度:突发信号的快速移动、变换方向的跑、追逐跑等提高跑的能力。耐力:跑走交替、自然地形跑等有氧练习。灵敏:运用两人追逐、躲闪跑、图形跑等方式。柔韧:持轻器械的肩关节活动、身体各种屈伸的动作练习手段。
运动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跑:即在各种变化莫测的环境中运用各种姿势的跑,如水中的跨步跑、山坡的侧身跑、建筑物下的“抱头”跑;跳:在各种复杂环境中的跳,如翻越、负重时的跳跃,上下的跳跃;投:投掷不同器材的精确度,包括高度、远度、准度;躲:即在跑动中的躲避能力,人体在运动中能快速的避绕危险或障碍物,以及游泳、攀登等运动能力。
应急技能和应急预案也是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必备的知识。比如:①学习人工呼吸法及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护技能。②急救技能(如何求救、急救病症、止血、包扎等)。③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避险技能适应(有效的自救、互救、逃生能力等)。④运动过程中意外伤害的紧急救护措施。这些技能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必须通过多媒体、情景设置、集体研讨、模拟演习等反复实践,培养突发事件应急意识,才能掌握要领,从而制定应急处理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