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提出了动机理论,他与一些学者,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倡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实现和自我潜能发展,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他重视人的内部动机系统的激发,主张只有真正调动人的内部动机的作用,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与此同时,他也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他创建的动机理论(需要层次论)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自我实现。
在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中,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然而在希尔加德和C.阿特金森与R.阿特金森(E.Hilgard,C.Atkinson,R.Atkinson)合著的《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1961)中,他们引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共有七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饥饿及渴等。二是安全需要:感到安全、有保障、没有危险。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别人亲近、被人接受、有归属。四是自尊需要:成就、能够胜利、获得赞美及赏识。五是认知需要:知道、了解、探索。六是美的需要:对称、秩序及美。七是自我实现需要:发现自我满足的方式,及实现个人的潜能。(来源:马斯洛,1954)[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层次的生存的需要逐级发展到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最后达到最高的层次的精神需要,即实现自我价值。他的动机理论架构,展现了人的动机从初级到高级,从生存到发展,从基本物质需要到高级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与内容。与行为主义混同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相比,以及与从非健康人精神分析出发的需要理论相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反映了正常的、健康的、社会人的实际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得到了心理学界充分认可,作为动机理论中有创见的理论,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许多领域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在教育的问题上,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类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25]他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当然,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即充分完善地发挥了他的潜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而要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育目标,这就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16]人本主义本质上的含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尊严和自由,倡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实现和自我潜能发展。对于健康人来说,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的能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以往的外在激励性教育教学观念不同,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创造性、自我选择,突出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内部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张自发和自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主张让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发现,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激发并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7](www.xing528.com)
人本主义视野下,首先,应急体育内容的开发必然以人的需求为首要选择,通过有针对性的应急体育内容激发青少年的锻炼兴趣。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内容的开发要具有针对性。最后,从学生应急处理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一是在纵向上开发不同年龄、年级层次具有上下一体化性能、系统全面的应急体育内容;二是从横向上开发学科之间可以渗透、融合的内容;三是将应急知识与技能融合,开发具有情景性的应急体育内容;四是从便于校内外、家庭、社会生活中方便实施的角度,开发具有娱乐性、可操作性的应急体育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