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识应急体育与体育的关系,必须对“体育”的本质进行再认识。目前国内外各种机构及研究者分别从体育的功能、价值,以及概念等方面对体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解释,尤其是国内理论界对于体育的本质、对体育是什么一直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在国内官方的解释中,最为权威或者说比较典型的,一是《体育科学辞典》中的解释:“体育,即广义体育或体育运动,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等。”[24]另一个则是在高等教育教材《体育概论》中,体育被定义为“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25]这两个概念都是将体育归属于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即所谓的“大体育”“总概念体育”或“广义体育”。其争议在于上位概念庞大,层次模糊,有学者就认为这是从工作角度归纳而成的以“体育工作”替代了体育的概念,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完成一个特殊的任务而形成的一个临时性“集合”。由于在体育的上位概念上定位的差异,对体育的定义多年来争论不止。
张洪潭认为“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他认为体育概念的属性是人的肢体活动,其种差是强化体能和非生产性。[26]吴光远认为种概念上面可以有很多属概念,如体育的属概念可以有“文化(广义的)”“活动”“客观存在”等,但它们都不是体育的邻近属概念,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是“实践”,体育的定义应该是“人作为主体改造自身身体的实践”。[27]但是,在体育是什么的争议中,“以身体培养为基本特征的身体活动”[25]“体育是在学校通过有选择的身体活动,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形成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依然主导着国内主流社会的认知,所达成的共识是:①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发展学生身体、增进技能;③体育的手段是身体活动或身体运动。[28]
实际上,国际公认的“体育”即physical education,其上位概念非常明确即是“教育”。国际上对体育的定义有:①“体育是对于人体的锻炼、养护和保健等的教导,特别是在学校或学院里,通过体操、田径等课程进行的教导”(《韦氏英语大辞典》);②“体育为增强体质和获得增强体质的技能而进行的训练”(《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③“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求按一定规律以系统方式,借助身体运动和自然力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世界体育宣言》,1970);④“体育是以培养健康身体为目的的教育,儿童和学生通过身体活动增强其身心”(日本广辞苑);⑤体育是促进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美国布切尔,1962);⑥“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作为手段或媒介)进行的教育” (日本前川峰雄,1970);⑦“体育是凭借身体活动的教育”(日本竹之下休藏,1970);⑧“体育在苏联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全面发展苏联人民体育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苏联凯里舍夫,1956)。[29]在这些定义中“身体活动性”和“教育性”成为体育的共性。(www.xing528.com)
以人本主义观点分类,综合体育的功能,其分类不外乎有五种:①满足生存需要的体育;②满足安全需要的体育;③满足社会交往需要的体育;④满足尊重需要的体育;⑤满足自我需要的体育。[25]所以,当前世界上赋予体育的功能是多样化的。联合国曾经成立过专门的体育促进和平与发展办公室,强调体育是推进教育、健康、发展与和平的手段(Sport as a means to promote education,health,development and peace)。[29]手段即是功能,功能是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
应急体育以体育的二级概念形式突出了体育本源的回归。通过对“应急”的主体性质的分析,生存和安全需要是应急体育的核心,应急体育突出了体育功能中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概言之,应急体育就是以生存和安全为目的,在意识、行为上所做的预防性的强化体能的身体活动。所以“应急体育”的本质依然是“教育”,但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身体活动性”和“教育性”之外,突出了“应急性”,面向“灾难”以及“意外伤害事件”来临的“应急”才是它所具有的独特性。
“结构产生功能”“功能改变结构”是功能主义理论普遍认同的观点,从社会学研究视角看,一个事物所包含的组织结构不同,所产生的功能也不同,而功能的改变又推动了结构的变化,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应急体育的内涵突出了体育的“本源”,以“应急性”为原则,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身体活动,来提升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