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四十九篇《五蠹》,题目为编者所加。“三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历史阶段。韩非子以“三世”论为依据,认为人类社会始终是逐渐发展,逐渐进步的,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
【原文】
上古之世①,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②。有圣人作③,构木为巢以避群害④,而民悦之⑤,使王天下⑥,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⑦,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⑧,而民说之⑨,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⑩。近古之世,桀、纣暴乱⑪,而汤、武征伐⑫。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⑬,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⑭,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⑮,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⑯,不法常可⑰,论世之事,因为之备⑱。
宋人有耕田者⑲,田中有株⑳,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九《五蠹》)
【注释】
①世,时代。②胜(shēng),承受。③作,兴起。④构,搭造。⑤悦,爱戴。⑥王(wàng),称王。⑦蓏(luǒ),草本植物的果实。蜯(bàng),通“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蛤(gé),蛤蜊。⑧燧(suì),取火的工具。化,消除。⑨说,通“悦”。⑩鲧(Gǔn),古人名,传说为夏禹的父亲。禹,大禹,传说为夏代的第一位君主。决,疏通。渎(dú),泛指河流。⑪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传说为暴君。纣,即商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相传为暴君。暴,残暴。乱,混乱。⑫汤,即商汤,商朝的建立者。武,即周武王,周朝的建立者。⑬夏后氏,指禹建立的夏王朝。⑭殷(Yīn),商朝。周,周朝。⑮美,赞美。尧、舜,均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⑯期,希望。修,遵循。⑰法,取法。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⑱为,做。备,指相应的措施。⑲宋,宋国,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田,田地。⑳株,树桩。走,跑。触,撞上。折,折断。颈,脖子。耒(lěi),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冀,希望。为,被。政,治理国家的措施。
【品读】
我们都听说过“守株待兔”的故事,这则寓言现在常用来比喻不经过努力而期望成功的侥幸心理。然而,好多人并不知道这则寓言的版权归韩非子所有,更不知道韩非子当初讲述这个故事的真实寓意何在。实际上,他是借此讽刺了那些死守狭隘经验和教条,不知变通的落后行为。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韩非子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阶段。上古之世是“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的时代,只要有人能够做出一些有益于人类的发明创造,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在中古之世,因为遭遇了洪水泛滥,作为部落首领的大禹成功解决了水灾的威胁,因此得到了民众的爱戴;到了近古之世,商汤和周武王率领民众推翻了暴君,他们因此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www.xing528.com)
韩非子认为,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旧时代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在新时代并不一定适用,如果在新的时代仍然生搬硬套,必然会像“刻舟求剑”一样,被人们当作笑话。以此类推,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君主如果还沉迷于古人的言行之中,与“守株待兔”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儒家也有关于三世的说法,如孔子所说的三世是指夏、商、周三代,它着重于形式上的分析,同时还认为三个时代的变化不是很大。韩非子则是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的关系,以及不同时代面临不同的主要矛盾着眼,提出了自己的“三世论”,并从根本上指出道、儒、墨各家所提出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都是“守株待兔”,根本无法在现实中推行。道、儒、墨三家都对古代社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理想化的色彩比较浓,而法家则是从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具体事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商鞅如此,韩非子也是如此。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任谁也无法阻挡。在韩非子看来,每个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提出的要求也会不同。在战国时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社会伦理观念也随之改变,让人们再回到唐尧、虞舜时期的艰苦生活,甚至退到“燧人氏”“有巢氏”的原始时代,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且,韩非子着眼于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斗争,一针见血地指出靠讲道理来说服,用智慧去平衡各国之间关系的时代已经过去,当时的时代已经完全进入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崭新历史阶段。他认定自己所处的时代在社会结构上与古代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其时代特征是“争于气力”,民众也与古代不同,仅仅运用虚名已经无法起到实际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君主不仅需要实行法治,而且还要让法治与时俱进,即立足于本国实际,以“势”为基础,推行“法术”之治,从而增强整体实力,实现君主对国家的有效统治。
大禹治水
总体而言,如果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韩非子关于“三世”的说法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向,当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无论承认与否,社会意识必然会有所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韩非子才将“法”“术”“势”三者熔于一炉,以“刑德”理论去处理君主、臣下和民众之间的复杂关系。
【扩展阅读】
导言:韩非子的“三世论”,比较接近于商鞅提出的“上世、中世、下世”,他是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着眼,来表现社会已经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韩非子对于“三世”的说法,并不只是出现在《五蠹》篇中,《八说》篇也有比较集中的论述。
三世之论
搢笏干戚,不适有方铁铦;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干城距冲,不若堙穴伏櫜。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古者寡事而备简,朴陋而不尽,故有珧铫而推车者。古者人寡而相亲,物多而轻利易让,故有揖让而传天下者。然则行揖让,高慈惠,而道仁厚,皆推政也。处多事之时,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备也;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故智者不乘推车,圣人不行推政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八《八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