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非子主张君主洞察奸佞,制裁左右近习

韩非子主张君主洞察奸佞,制裁左右近习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选自《韩非子》第十一篇《孤愤》。对此,韩非子主张君主必须洞察其奸,予以制裁。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左右,指君主身边的近臣。因此,韩非子主张君主应该按功劳裁决人的才智和品德,应该通过事实验证过错和罪行,而不是一味去听左右亲信的言论。所以韩非子一再提醒君主,对“左右近习”务必严加约束,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后患无穷。

韩非子主张君主洞察奸佞,制裁左右近习

【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十一篇《孤愤》。“左右”是指时时陪伴于君主身边的近侍之臣。因为距离君主很近,他们往往会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狐假虎威,以达到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目的。对此,韩非子主张君主必须洞察其奸,予以制裁。

【原文】

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因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

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请谒矣

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治辩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则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四《孤愤》)

【注释】

①行,施行。②乘,战车。③必,一定。④礼,以礼相待。⑤不肖,不成才。⑥程,品鉴。⑦悖(bèi),违背。⑧修士,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士人。精,通“清”。⑨业,职事。⑩“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句疑有误,当改为“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治辩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据俞樾说。货,财货。赂,贿赂。事,侍奉。⑪左右,指君主身边的近臣。⑫行,品行。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国君的长子,与其弟叔齐一起被后世作为忠臣义士的典型。⑬近习,指君主亲信之人。⑭决,取决。⑮伐,积累功勋。⑯参伍,错杂。⑰愚,愚蠢。污,这里指贪污腐败。

【品读】

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想要励精图治,推行“法术”,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不论是谁当国君,不论是什么样的国家,概莫能外。只是大国的隐患往往在于大臣权势太重,中小国家的隐患大多在于近臣太受宠信而已。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肯定一个事实,那就是君主的近臣不一定具有才智。作为君主,如果认为某人有才智,就会和近臣谈论此人,这其实是和没有才能的人在一起议论才智之人,韩非子认为这是极不可取的;其次,我们还需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君主的近臣不一定品德好。君主认为某人有美德而礼遇他,然后和近臣讨论此人的品行,这其实是和品德不好的人讨论富有美德之人,这种做法同样极不可取。韩非子的态度为什么如此极端呢?他认为智者的计谋由愚蠢的人来评判,自然无法理解;贤者的品德由不贤的人来衡量,评价必然走样。根本原因就在于评价者水平太次,境界太低。君主却因为宠信而让近臣参与对才智之士的衡量和评判,这样得出的论断,荒谬性自然可知。这对于品德好、有才智的人而言,简直就是对其才智和品德的侮辱!毫无疑问,他们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挫伤。(www.xing528.com)

历史上君主的近侍从中作梗,玩弄阴谋的情形异常频繁,《韩非子》中就曾多次提到齐桓公时期的竖刁、易牙和卫公子开方。其中竖刁不惜自残身体来替桓公管理后宫;易牙煮了自己的儿子让桓公满足没有吃过人肉的愿望;而卫公子开方为了侍奉桓公而置自己亲生父母于不顾。这些人表面看来都是对君主忠诚到了极点,但实际上无一不是因为觊觎君主的权力而巧妙作秀。《韩非子·内储说下》记载了一则故事。中山国中有个地位低下的公子,因为不受君主待见,马很瘦,车很破,日子过得相当清苦。国君近侍中有个与公子关系不好的人,替他向国君求情,说公子很贫困,他的马很瘦,希望君主多赏赐一些喂马的饲料。国君没有答应。于是,近侍就暗中派人在晚上烧掉君主的草料库和马棚。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求情而没有允许的事情做铺垫,国君便认定此事肯定是那个地位低下的公子干的,于是一场飞来的横祸便莫名其妙地落在了中山国公子的头上。

另一方面,因为智慧与才能并重,所以才智之士即便是为了谋取官职,也根本不屑去奉承近臣,而不以才智和德行见长的近臣们由于不能从“法术之士”身上得到任何利益,欲望得不到满足,将会不遗余力、无休无止地在君主身边极尽诽谤、诬陷之能事,最终影响到君主对于“法术之士”的看法。这样,才智之士的功业就要受到压制——功业受制于近侍,评价取决于近侍。于是,品德好、才智高的官吏遭到废黜也就成为必然之事。

因此,韩非子主张君主应该按功劳裁决人的才智和品德,应该通过事实验证过错和罪行,而不是一味去听左右亲信的言论。否则,就像“劣币驱逐良币”一样,才智之士会因缺乏生存的土壤被迫离开,而最终留在朝堂之上的官员,只能是那些无才无德又贪污腐败的人。这样的局面一旦形成,丧权亡国的事情便指日可待。

【扩展阅读】

导言:魏国贵族济阳君是一位谋略过人的高手,他曾经成功地借君主之手除掉了魏国的两位大臣。然而,因为对近臣疏于防范,导致少庶子获宠的阴谋顺利得逞,自己坠入彀中还浑然不觉。所以韩非子一再提醒君主,对“左右近习”务必严加约束,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后患无穷。

刺 儒

济阳君有少庶子,有不见知,欲入爱于君者。

齐使老儒掘药于马梨之山,济阳少庶子欲以为功,入见于君曰:“齐使老儒掘药于马梨之山,名掘药也,实间君之国。君杀之,是将以济阳君抵罪于齐矣。臣请刺之。”

君曰:“可。”于是明日得之城阴而刺之,济阳君还益亲之。(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内储说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