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非子》品读:君主合理运用权势,任势之道

《韩非子》品读:君主合理运用权势,任势之道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势”,是指君主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势。芒卯,魏国名将。秦昭王十八岁继位,七十三岁去世,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五年。韩非子认为,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会很好地运用他的权势。独掌权势,是韩非子对于君主的忠告;而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则是韩非子对于君主与臣下的共同要求。韩非子认为,统治国家的君主大多是中等之人,因此他谈论的重点是中等君主自行设定的“势”。言势世之治者不绝于中,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也。

《韩非子》品读:君主合理运用权势,任势之道

【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三十八篇《难三》,题目为编者所加。“任势”,是指君主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势。韩非子认为,权势是施行“法术”的基础,作为君主,即使拥有权势,如果不懂得合理运用,同样会在推行“法术”的进程中事与愿违。

【原文】

秦昭王问于左右曰:“今时韩、魏孰与始强?”

右左对曰:“弱于始也。”

“今之如耳、魏齐孰与曩之孟常、芒卯?”

对曰:“不及也。”

王曰:“孟常、芒卯率强韩、魏,犹无奈寡人何也!”

左右对曰:“甚然。”

中期推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夫六晋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而从韩、魏之兵以伐赵,灌以晋水,城之未沈者三板。知伯出,魏宣子御,韩康子为骖乘。知伯曰:‘始吾不知水可以灭人之国,吾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宣子肘韩康子,康子践宣子之足,肘足接乎车上,而知氏分于晋阳之下。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此天下方用肘足之时,愿王勿易之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六《难三》)

【注释】

①秦昭王,又称秦昭襄王(前325—前251),嬴姓,名稷,是秦惠文王之子。②孰(shú),哪个。始,建国初期。③如耳,魏国大夫。魏齐,魏国相国。曩(nǎng),从前。孟常,即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之孙,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芒卯,魏国名将。④然,这样。⑤中期,秦国乐师。⑥料,估计。⑦六晋,晋国六卿。⑧知(zhì)氏,智伯。知,通“智”。⑨从,率领。⑩沈,通“沉”,被水淹没。板,古代用来筑土墙的木板。⑪魏宣子,姬姓,魏氏,名驹。春秋末期晋国魏氏的领袖,魏襄子之子。御,驾车。⑫韩康子,姬姓,韩氏,名虎。春秋末期晋国韩氏的领袖,韩庄子之子。骖(cān)乘(shèng),也作“参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⑬安邑,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在今山西省夏县。⑭平阳,战国时期韩国早期都城,在今山西临汾市。⑮肘(zhǒu),用肘关节触碰。⑯践,用脚踩。⑰接,接触。⑱若,像。⑲易,轻视。

【品读】(www.xing528.com)

秦昭王,就是嬴稷,关于此人的历史资料和评论较少,而“完璧归赵”的故事,又让后世对他颇多误解之处。作为秦国国君,他无法和秦穆公、秦孝公,以及后来的秦始皇等相提并论,即使在同时期的秦国,也不如名将白起、水利专家李冰、垂帘听政的创始人宣太后那样夺人眼球。然而,秦昭王却是秦统一六国霸业长达百余年火炬传递中,至关重要的一位火炬手。

秦昭王十八岁继位,七十三岁去世,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五年。统治期间,他数十年如一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强化中央集权,采取远交近攻的“合纵”策略,在重创六国的同时,获得了耕地和资源,还兴修岷江水利工程,开创巴蜀汉中天府之国,其在位时秦国版图已经大于六国总和,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雄厚基础。

秦昭王有一次问近侍,说当时的韩、魏两国和“三家分晋”时期比较,哪个时候更为强大?近侍回答说不如当初强大。他又问当时两国执政者的才能比“三家分晋”时期如何?近侍回答说不如过去。作为战国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许多历史事件秦昭王都亲身经历过,在这里,他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出发,将手中的秦国作为一个定量,在与韩、魏两国国势的前后对比中,得出了秦国并不会受到两国威胁的结论。然而,乐师中期却给秦昭王大泼冷水,他认为依靠双方国力来判断斗争的结局并不靠谱。中期以春秋末年晋国“六卿”执政时期智伯与魏、韩两家力量的对比,以及最终的结局为例,劝谏秦昭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以免重蹈智伯的覆辙。

但是,在韩非子看来,昭王的提问存在问题,中期的回答也不正确。韩非子认为,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会很好地运用他的权势。如果君主的权势不受侵害,那么即使天下最强大的敌国也对他无可奈何;而权势如果受到侵蚀,那么弱小的国家照样会来讨一点便宜。他认为秦昭王能提出那样的问题,就在于他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认识到权势的核心意义。

申不害说:“治不逾官,虽知不言。”(《韩非子·难三》)意思是说,办事不要越权,职分之外的事即便知道也不要讲。在这一点上,韩非子与申不害的观点完全一致。所以,对于乐师中期,韩非子认为其职责是掌管琴瑟,调弦鼓琴才是他的分内之事,至于治理国家方面,无论他的建议正确与否,都属于越权行为。

独掌权势,是韩非子对于君主的忠告;而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则是韩非子对于君主与臣下的共同要求。不可否认,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反对越俎代庖的行为方面,后世或直接或间接,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法家“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

据《汉书·丙吉传》所载,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丙吉曾经外出,在路上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而丙吉经过那里却不闻不问,部下感到非常奇怪却不敢多言。一行人继续向前走,遇到有人驱赶牛,这牛吐着舌头不断喘气,丙吉让车队停下,派官吏询问这牛走了多少路了。部下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得很不合适。事后有人为此讥笑丙吉,丙吉解释说,办理斗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对于琐碎小事,宰相不必一一参与,在路上处理群众围斗更是毫无必要。他看见耕牛气喘吁吁却要停车询问,是因为当时正值初春时节,天气还不应太热,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自己担心的是节气失调,他恐怕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有所妨害,所以才调查此事。众人听后,对丙吉佩服不已。

【扩展阅读】

导言:韩非子所说的“势”,概括而言就是君主掌握生杀大权、控制国家的资本。根据获得的途径,他将“势”分为生来便有的和自行设定的两种。韩非子认为,统治国家的君主大多是中等之人,因此他谈论的重点是中等君主自行设定的“势”。

言 势

世之治者不绝于中,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也。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

且夫治千而乱一,与治一而乱千也,是犹乘骥、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夫势之足用亦明矣,而曰必待贤,则亦不然矣。(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七《难势》,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