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非子》品读:君臣齐心协力的力量

《韩非子》品读:君臣齐心协力的力量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协力”,是指君主与臣子齐心协力的行为。韩非子认为,虽然君臣利益有别,但是为了国家和自身两方面的长久考虑,君主与臣子必须要通力合作。齐桓公不重视自身品行与道德修养,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乐,但是在管仲的辅佐下,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在他看来,齐桓公能够横行天下,会合诸侯,成为一代霸主,既不完全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完全是臣子的功劳,而是君臣齐心协力的结果。

《韩非子》品读:君臣齐心协力的力量

【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三十七篇《难二》,题目为编者所加。“协力”,是指君主与臣子齐心协力的行为。韩非子认为,虽然君臣利益有别,但是为了国家和自身两方面的长久考虑,君主与臣子必须要通力合作。

【原文】

古琴谱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

师旷伏琴而笑之

公曰:“太师奚笑也?”

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臣请譬之: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五《难二》)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悼公之子,前557—前532年在位。叔向,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与齐国晏婴郑国子产为同时代人。②九,泛指多次。合,会合。③匡,匡正。④识,知道。⑤制割,剪裁。⑥削缝,缝纫。⑦纯缘,镶边。⑧举,拿起。服,穿。⑨伏,趴。⑩奚(xī),为什么。⑪炮(páo)宰,古代职掌庖厨的人。炮,通“庖”。和(huó),调和。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⑫强,强迫。⑬譬(pì),打比方。⑭壤地,田地。⑮美,肥沃。⑯硕,大。

【品读】

春秋时期,晋国君臣之间一次非常偶然的谈话,引出了一场关于国家政权建设、巩固过程中君主和臣子的作用究竟谁大的论争。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韩非子从小事入手,深入思考了这个国家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事情是这样的:晋平公问臣子叔向,当年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起根本作用的究竟是臣子还是君主。两位大臣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叔向将治国比喻为制作衣服,评价管仲善于裁剪,宾胥无善于缝纫,而隰朋则善于镶边,衣服做成之后,君主只不过拿起来穿上而已,所以他认为桓公能够称霸完全是臣子努力的结果。师旷的看法却与此不同,他认为臣子就像厨师一样,他们只不过是调好了五味献给君主享用,如果君主不吃,又有谁敢强迫他呢?师旷将治国比作草木生长,君主好比土地,臣子好比草木,只有土地肥沃,草木才能茂盛。所以他认为桓公能够称霸当然是君主自己的功劳。

叔向的观点是否正确,让我们拿历史验证一下。春秋时期的宫之奇和僖负羁一个在虞国,一个在曹国,两人都是各自国家的忠臣,而且才智远在众臣之上。虽有这样的肱股之臣辅佐,但是虞国和曹国最终还是灭亡了。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两国虽有出色的臣子却没有英明的君主。虞国还有一位有名的大臣叫蹇叔,他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到秦国后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蹇叔在虞国时愚笨,到秦国就聪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有英明的君主赏识他、重用他。由此来看,叔向的观点是将臣子的作用无限度地夸大了。(www.xing528.com)

那么师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同样拿历史予以验证。齐桓公不重视自身品行与道德修养,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乐,但是在管仲的辅佐下,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一味地宠幸竖刁、易牙和公子开方三人,最终被活活饿死,一直等到尸体生出的蛆虫爬到门外还得不到安葬。桓公因为信任、重用不同的臣子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对于春秋时代的另一位霸主晋文公而言,情况也有相似之处。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内大乱中流亡国外,到齐国后因爱恋齐女而乐不思蜀,在舅父狐偃的极力劝谏下才得以返回晋国,继承君主之位。若没有舅犯的劝说,或许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晋文公。两位霸主的经历告诉我们,师旷的观点完全是将君主的作用无限度地夸大了。

对于叔向、师旷两人完全相左的见解,韩非子的评价是各打五十大板,原因是两人的观点都太偏激、太片面。在他看来,齐桓公能够横行天下,会合诸侯,成为一代霸主,既不完全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完全是臣子的功劳,而是君臣齐心协力的结果。不仅齐桓公如此,“春秋五霸”莫不如此。实际上,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时代的出现,无一不是君臣相得、风云际会的结果。

韩非子引过历史、讲过寓言、谈过道理,但是他努力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建构一个体系,一个以实用为目的的“法术理论体系。在本文中,韩非子对晋国君臣间的一次谈话如此重视的原因,就在于他深切地认识到,在治理国家之时,君臣通力合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从特定的方面影响了其“法术”思想的整体设计与实施。

【扩展阅读】

导言:如果没有君主驾驭全局,国家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治理;如果没有臣子各司其职,君主的号令将无法具体落实。所以,必须让君臣相得才能让国家走向富强,两者缺一不可。“宫之奇谏假道”的故事,就很好地阐明了这个道理。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选自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卷第十二“僖公五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左丘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