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非子》品读:君主重用两人,问题与解决

《韩非子》品读:君主重用两人,问题与解决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用”,是指君主同时重用两个以上的臣子。②两用,两者并用。重用一人,虽然可以避免派系之争,但是容易造成重臣专权;兼用两人,可以避免大臣独断专权,但是容易因为派系斗争导致内耗。所以,如果君主有驾驭臣下的谋略,同时重用两人也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君主缺乏谋略,兼重两人就会导致内争权势而外通敌国,重用一人就会导致大臣专权而劫杀君主。

《韩非子》品读:君主重用两人,问题与解决

【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二十二篇《说林上》,题目为编者所加。“两用”,是指君主同时重用两个以上的臣子。韩非子认为,只要君主能够成功地运用“法术”,牢牢地掌控权势,同时重用几个大臣实际上并没有影响。

【原文】

韩宣王谓樛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

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两用田成、阚止而简公杀;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树其党,寡力者借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七《说林上》)

【注释】

①韩宣王,又称韩宣惠王,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昭侯之子。樛(Jiū)留,韩宣王时韩国大臣。②两用,两者并用。公仲、公叔,均为韩国贵族。③六卿,历史上对晋国出现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世袭卿族的统称。分,分裂。④简公,指齐简公,齐国国君,齐悼公之子。田成,田成子,齐简公时齐国大臣。⑤阚(Kàn)止,又名监止,齐简公时齐国大臣。杀,被杀。⑥犀首,本为战国时魏国官名,后专指魏国大臣公孙衍。⑦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西河,今山西、陕西两省间的黄河西岸地区。⑧力,势力。树,建立。党,党羽。⑨借,借助。外权,国外势力。⑩骄,自满,不服从。主,君主。⑪为交,结交诸侯。削,削减。

【品读】

作为韩国贵族,公仲和公叔两人都深得韩宣王的器重,但是考虑到如果重用其中一人,万一此人专权必然威胁君主的地位,所以韩宣王打算将两人同时重用,为了稳妥起见,他就此事征求大臣樛留的意见。

樛留的意见很明确:坚决反对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他先后举出了曾经在晋国、齐国和魏国发生的真实事件。

先看晋国。前546—前497年,在晋国出现了范、中行、智、韩、赵、魏六个世袭卿族,称为“六卿”。这“六卿”凭借雄厚的实力共主国政,专擅晋权,它们之间无数次你死我活斗争的最后结果,便是韩、赵、魏三家在前403年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再看齐国。齐简公统治时期,田氏家族在齐国已经有了很强的势力,田成子分别用不同的手段获得了同僚、士人和百姓的支持,然后通过政变顺利夺取了姜姓的政权,姜齐灭亡田齐开始,史称“田氏代齐”。(www.xing528.com)

最后看魏国。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张仪和公孙衍都是魏国人,都曾在魏国效力,彼此还是死对头。两人在政治策略上完全相反,张仪是“连横”说的代表,而公孙衍是“合纵”说的支持者,他们两人的斗争其实就是战国时最为著名的两种外交策略的斗争。公孙衍取代张仪成为魏国相国,张仪远走秦国。随后,在秦国春风得意的张仪建议秦王趁魏国攻打楚国的机会,轻松拿下了黄河以西的魏国领土。

韩宣王站在君主的立场上,看到的是重用一人可能会对君权产生潜在的威胁,而樛留从忠臣的角度出发,他看到了大臣如果争权夺利对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可以说两人的观点都没有错,但总体上都不够全面,无论是重用一人还是兼重两人,其实各有利弊。重用一人,虽然可以避免派系之争,但是容易造成重臣专权;兼用两人,可以避免大臣独断专权,但是容易因为派系斗争导致内耗。这样看来,到底是重用一人还是两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什么才是关键呢?

韩非子认为“法术”才是关键所在。当年齐桓公同时重用管仲鲍叔牙,成为一代霸主;成汤同时重用伊尹和仲虺,共建了殷商的大业。如果同时重用两个大臣是国家的忧患,那么桓公就不可能称霸,成汤也就无法取得天下。齐湣王只重用淖齿,结果自己被淖齿杀死在东庙;赵武灵王只重用李兑,结果自己被李兑活活饿死。所以,如果君主有驾驭臣下的谋略,同时重用两人也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君主缺乏谋略,兼重两人就会导致内争权势而外通敌国,重用一人就会导致大臣专权而劫杀君主。

韩非子认为,在没有“法术”保障的前提下,韩宣王如果听从樛留的意见,就会有不得善终的隐患;如果不听从,国家就极有可能因大臣争权而产生祸乱。据《韩非子·内储说下》记载,公叔担任韩相时,私下和齐国的关系很好。因为公仲很受韩王器重,所以公叔担心韩王会让公仲担任韩相,于是就极力促成齐、韩两国结盟去攻打魏国,然后乘机把齐军引入韩国国都,借助齐国的力量来威胁韩王,巩固自己的地位。历史再一次证明了韩非子论断的准确性。

管仲

【扩展阅读】

导言:在韩非子看来,驾驭臣子的关键不是究竟应该重用多少个人,而是在于是否具备政治智慧和谋略。魏王正是因为欠缺这一点,才会在张仪与惠施的不同主张中丧失客观评判的能力,如果他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并及时纠正失误,必将使魏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劫 主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

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

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九《内储说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