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非子品读:后人生搬仁义,行动盲目批判

韩非子品读:后人生搬仁义,行动盲目批判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韩非子批判的关键并非“仁义”本身,而是后人生搬硬套、盲目效仿“仁义”的行为。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失了国家。韩非子由此得出结论——一本黄历念到老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儒家称颂的“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战国时期。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

韩非子品读:后人生搬仁义,行动盲目批判

【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三十二篇《外储说左上》,题目为编者所加。韩非子古今时代差异、“法术”与“仁义”治国的不同结局等方面着手,否定了儒家“仁义”学说在治理国家中的意义,进一步论证了“法术”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原文】

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镶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道先王仁义而不能正国者,此亦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也

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一《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相与,一起。戏,做游戏。②尘,尘土。③涂,泥泞。羹,一种黏稠的肉汤。④木,木头。胾(zì),切成的大块肉。⑤然,但是。日晚,傍晚。归,回家。镶(xiǎng),吃饭。⑥称,称道。传颂,传扬歌颂的事情。⑦辩,动听。悫(què),朴实厚道。⑧道,称道。正,使……走上正道。⑨治,治理国家。⑩慕,追求。弱,衰弱。乱,混乱。⑪三晋,战国时期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⑫治,安定太平。强,强盛。⑬秦,秦国。⑭帝,称帝。⑮治,治理。毕,完善。

【品读】

儒家认为,君主管理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推行“仁义”,而韩非子却对此极力反对。他认为,运用“仁义”来治国的主张过于理想化,虽然听起来颇有吸引力,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韩非子用小孩子做游戏的例子来做比喻。

小孩在一起做游戏时,会把尘土当食物,把泥巴当肉羹,还会把木头当肉块,可以随心所欲地尽情玩耍。但到了晚上他们一定会回家吃饭,因为他们都知道泥巴做的饭菜可以玩耍,却不能真吃。这就说明,小孩子已经明白精神上的享受和现实中的需求完全是两码事。然而,这个连孩子都懂的道理却让成人为此困惑。在韩非子看来,好多上古传颂的东西,传说的成分过多,就像“仁义”之说一样虽然动听却不真实,所以称道先王的“仁义”道德,和小孩子做游戏一样并不能使国家走上正道,甚至往往还会走向反面,导致国家的危亡。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费仲劝商纣王说西伯姬昌很能干,百姓喜欢他,诸侯依附他,如果不杀掉,一定会养虎为患。纣王却认为姬昌是讲“仁义”的人,不能杀。费仲说,帽子虽然破旧,一定要戴在头上;鞋子虽然华丽,一定要踩到地上。如今西伯姬昌作为臣子,不用他的才能为君主效力,却修行“仁义”而使人心归附,最终必定成为君主的祸患。然而,商纣王却坚信“仁义”之道是君主用来勉励臣下的最好策略,没有听从费仲的建议。费仲再三劝说都没有用,商朝的天下最终正是被周朝所取代。

其实,韩非子并没有对“仁义”全盘否定,他从自己的“法术”思想出发否定的“仁义”,主要是儒家所宣扬的仁爱学说。韩非子说:“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韩非子·难一》)由此可见,他所说的“仁义”是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替国家的祸患而奔波,而不顾及个人卑贱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味道。他又说:“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韩非子·难一》)这里的“仁义”,则是指不失掉当臣子的礼节,不颠倒君臣之间的位置。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强调君主与国家一体,君主是国家的核心,一国民众都应该听从君主的政令,努力从事耕战,从而建立一个富强、有序、高效的帝国。从他对“仁义”的定义,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韩非子所说的“仁义”和儒家称颂的先王“仁义”早已不是同一个概念了。他所肯定的“仁义”,其实更多的是指君臣之间的名分与各自所应担负的职责。(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韩非子批判的关键并非“仁义”本身,而是后人生搬硬套、盲目效仿“仁义”的行为。商朝时期,周文王所统治面积方圆不过百里,他以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进而子承父志统一了天下。西周时期东夷盟主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东面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曾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于是,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消灭了徐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失了国家。韩非子由此得出结论——一本黄历念到老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儒家称颂的“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战国时期。看看战国的情形,韩、赵、魏三国因追求“仁义”导致国家衰弱混乱;相反,秦国不追求“仁义”却能将国家治理得强大兴盛。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国推行了法治。因此,在韩非子看来,秦国虽然暂时还没有一统天下,但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不会存在任何悬念。最终,历史证明了韩非子预言的精准。

古徐国青铜器

【扩展阅读】

导言:儒家宣扬“仁义”,宋襄公崇尚“仁义”。而宋襄公的错误,在于逆历史潮流而行,所以后世将他视为笑柄。其实宋襄公并不愚蠢,他只是在坚守仁爱与诚信,坚守即将消亡的贵族精神,于是成为特定时代颇具代表性的悲剧人物。历史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时代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应该与时俱进。

泓水之战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

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

公曰:“不反列,且行法。”

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一《外储说左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