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二十四篇《观行》,题目为编者所加。“观行”中的“观”是指观察与思考;“行”是指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去实践。韩非子认为,只有仔细观察了才能发现不足,引起思考,才能在实践行动中产生实际的意义。
【原文】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①,故以镜观面②;智短于自知③,故以道正己④。故镜无见疵之罪⑤,道无明过之怨⑥。目失镜⑦,则无以正须眉⑧;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西门豹之性急⑨,故佩韦以自缓⑩;董安于之心缓⑪,故佩弦以自急⑫。故以有余补不足⑬,以长续短之谓明主⑭。(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八《观行》)
【注释】
①目,眼睛。短,短处。②观,观察。面,面容。③智,智慧。知,认识。④道,法术。正,修正。⑤见,通“现”,显示。疵(cī),毛病。⑥明,彰显。过,过失。怨,仇怨。⑦失,离开。⑧须,胡须。⑨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政治家,水利专家。性急,性情急躁。⑩韦,经去毛加工制成的皮革。缓,舒缓。⑪董安于,春秋时期晋国正卿赵鞅心腹家臣,政治家。心缓,性情舒缓。⑫弦,弓弦。急,催促。⑬补,弥补。⑭续,接续。
【品读】
人类能看见外物,却看不见自己;人类拥有智慧,却无法完全认识自身。可见,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却不是万能之物,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永远有太多的事情无法做到。韩非子显然深明此理。在他看来,这世间至少存在着三种让人类无能为力的情形。一是有智慧所办不成的事情;二是有力量所举不起的东西;三是有勇气所战不胜的对手。所以,上古明君唐尧虽然智慧超群,如果没有众人的辅佐,依然建立不了功业;秦国大力士乌获有力举百钧的力气,却无法举起他自己;卫国的勇士孟贲、夏育虽然勇猛超人,但仍然不能保证自己是天下第一。可见,人不是万能的,智慧、力量和勇气这些历来被颂扬的优点同样不是万能的。既然如此,那么人类是不是就应该接受这个悲观的现实,消极认命呢?不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话正好可以概括两千多年前韩非子留给我们的答案。
韩非子认为,人类不能被动地接受,消极地等待,而是应该行动起来,借助工具和方法去积极有为地弥补自身的不足,这也就是他提出“观行”的意义所在。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典的例子。魏文侯的大臣西门豹才能出众,但是个急性子,所以通过佩带柔韧的熟牛皮来时时提醒自己处事从容;而晋国的董安于却恰恰相反,他是个慢性子,所以通过佩带弓弦来鞭策自己处事敏捷。臣子尚且能够做到用多余补充不足,君主就更应该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所以韩非子说,能取长补短、为己所用者,才称得上是英明的君主。
“观行”一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观”和“行”两个阶段进行解读。“观”是第一个阶段,指的是观察,以及在观察基础上的思考;“行”是第二个阶段,指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动。既然韩非子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那么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自然毫不困难,对君主而言,韩非子找到的这个宝贝就是“法术”。至于如何去运用“法术”,便是“观行”的第二个阶段——“行”。(www.xing528.com)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了一则故事。春秋时期,卫国和吴国之间一度存在着矛盾冲突。有个擅长鉴定宝剑的人叫曾从子,他向卫君进谏说,吴王喜欢剑,而自己的特长是鉴定剑,如果卫君派他去替吴王鉴定剑,便可以趁机替卫君刺死吴王。但是,卫君认为曾从子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崇尚道义,而是为了获取利益。因为当时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又贫困,在如此国力对比下,曾从子这一去必然会被吴王利用来对付卫国,于是二话没说赶走了曾从子。
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了另外一则故事。齐威王的夫人去世时,薛公田婴正担任齐国相国,当时宫中有十个姬妾都受到齐王的宠爱,田婴想预先探知齐王打算立谁为夫人,他便可以投其所好去劝说齐王拥立此人,从而进一步获得君主的信任。经过深思熟虑,田婴让人精心制作了十个漂亮的珠玉耳饰献给了齐王,而其中一个尤其精美。于是,齐王把十个耳饰分别赏赐给了宠爱的姬妾。第二天侍坐时,田婴就暗中观察,那只最为精美的耳饰由谁佩带,他就劝齐王立谁为夫人。
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故事一正一反。卫国国君运用“法术”,看穿了曾从子貌似为义其实为利的企图,避免了自己受到愚弄。而齐威王身为君主,却对臣下之“术”缺乏应有的警惕,让田婴得以窥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留下了祸患。因此,齐威王的做法,常被韩非子作为反面教材,屡屡在其“法术”思想的讲堂上加以批判。
【扩展阅读】
导言:韩非子一直主张圣意独裁,君主独断,但是在“法术”运用过程中,他并不排斥向古人借鉴、从生活中学习的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逐渐提高,才能更好地保证“法术”治国的顺利实施。管仲“老马识途”和隰(Xí)朋“穴蚁知泉”的典故便是这种智慧的集中反映。
师 智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七《说林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