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三十篇《内储说上》,题目为编者所加。“挟知”,全称为“挟知而问”,意思是君主通过正确的手段,凭借已经知道的事物,就能够获知未知的事情。
【原文】
韩昭侯使骑于县①,使者报②。
昭侯问曰:“何见也?”
对曰:“无所见也。”
昭侯曰:“虽然③,何见?”
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④。”
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⑤。”乃下令曰:“当苗时⑥,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⑦,而吏不以为事⑧,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⑨;不得⑩,将重其罪⑪。”
于是三乡举而上之⑫。昭侯曰:“未尽也⑬。”
复往审之⑭,乃得南门之外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⑮。(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九《内储说上》)
【注释】(www.xing528.com)
①使,派遣。骑(jì),骑兵,亦泛指骑马的人。②报,回来报告。③虽,虽然。然,这样。④犊,小牛。食,吃。苗,禾苗。道,道路。⑤毋(wù)不。泄,泄露。女,通“汝”,你。⑥苗,农作物出苗。时,时候。⑦固,原本。⑧为,当作。⑨亟(jí),立即。数(shù),数目。上,上报。⑩得,能够做到。⑪重,加重。⑫举,检举。⑬尽,全。⑭复,重新。审,核查。⑮非,过错。
【品读】
在“战国七雄”之中,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用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主持国政,内修政务,外御强敌,国力日益强大,使得诸侯一度不敢轻视韩国。韩昭侯在位二十八年(前362—前333),作为主张以“术”治国的先驱,和宗族中励精图治的表率,韩昭侯在韩国贵族出身的韩非子心目中地位很高,《韩非子》中借韩昭侯的故事阐明法家思想理论的例子不胜枚举,“黄犊食苗”的故事即是其一。
法家作风务实,看重功效。为了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韩昭侯经常派人去民间巡视,如果遇到重要的情况就马上汇报。作为一个积极有为的君主,要做到这一点很容易,但是韩昭侯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在使者汇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之后,又继续追问他究竟看到了什么,这就是韩昭侯的过人之处!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人能注意到众人都认为特别的事物,不算什么,但是能够从别人都不曾关注的事物中发现问题,那就是独具慧眼了。
在昭侯的追问下,使者据实相告——“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接下来,韩昭侯以这条信息为突破口,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首先,借机重申了作物出苗之时禁止牛马进入农田的法令;其次,居然能让未曾发现问题的东、西、北三乡如实上报各自情况;第三,南门外小黄牛事件的发现,对所有臣下都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
能借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完美地实现一箭三雕的目的,关键就在于韩昭侯对于“术”的合理运用。“挟知”是韩非子“七术”中的第六种。对于“挟知”,韩非子解释说:“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韩非子·内储说上》)在这句话中,“智”通“知”,“至”通“智”,“深”当为“探”,“变”通“辨”。韩非子的意思是说,如果君主拿已知的事情去问别人,那么不知道的事情也就会知道;同样,如果君主能够探知一件事,那么许多隐情自然就能辨别清楚了。
韩昭侯正是这样,用“术”之前,他仅仅知道南门外有头小黄牛在啃禾苗,此外一无所知,但是他能够非常巧妙地利用这一信息,通过干预臣下的内心世界,给他们造成无形的压力,而自己则是牢牢地占据着主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臣子们往往会担心君主除此之外还知道些什么?知道多少?是如何知道的?多一个疑问,就会多一份忧虑。于是,一系列的疑问自然会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一切听从君主的指挥。这样,君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扩展阅读】
导言:在韩昭侯手中,“术”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得心应手,似乎是无所不能。在“握爪求爪”的故事中,韩昭侯对“术”的应用更为简洁、自如,成为君主考察臣下是否诚实的一个典型案例。
握爪求爪
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九《内储说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