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非子》品读:《似类》,探讨嫉妒与悲剧

《韩非子》品读:《似类》,探讨嫉妒与悲剧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三十一篇《内储说下》,题目为编者所加。以己为妒,认为自己嫉妒。本文所说的“似类”,便是“六微”中的第三种情况。“似类”的本义也就是像,类似。只有理清了这一系列的关系,“似类”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凸显。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受害者并不是新美人,而是楚王。最终,个人的悲剧将会成为国家的悲剧。

【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三十一篇《内储说下》,题目为编者所加。“似类”讲述了郑袖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借楚王之手割掉新美人鼻子的故事,反映了韩非子“法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君主应提高警惕、明察秋毫,尤其是对于在政治生活中似是而非的事物更需注意,以免给居心不良的臣子留下可乘之机。

【原文】

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

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

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

对曰:“不己知也。”

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

王怒曰:“劓之。”

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内储说下》)

【注释】

①遗(wèi),赠送。荆王,楚怀王熊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为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②悦,喜欢。③郑袖,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槐的宠姬。④亦,也。⑤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择,选择。欲,想要。⑥新人,新来的美人。⑦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⑧“此孝子所以养亲”,当为“此孝子之所以养亲”,据王先慎说。养,奉养。亲,父母。⑨事,侍奉。君,君主。⑩知,知道。以己为妒,认为自己嫉妒。妒,嫉妒。⑪为,通“谓”。⑫爱,宠爱。子,你。⑬然,但是。恶(wù),憎恶。⑭常,经常。掩,遮住。⑮幸,宠幸。⑯从,听从。⑰每,每次。⑱对,应对,回答。⑲己,自己。⑳强,硬性地。顷,最近。尝,曾经。言,说。劓(yì),古代一种割去鼻子的酷刑。先,预先。诫,告诫。御者,侍从。适,方才。必,一定。可,当为“亟”,据王先慎说。亟,立即。从,遵从。命,令。因,因而。揄(yú),抽出。

【品读】

“似类”的说法,韩非子在《韩非子·内储说下》中有所提到,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评论。《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的内容,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六微”。韩非子说:“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韩非子·内储说上》)在他的“法术”理论中,国君必须要牢牢把握住手中的权力,时刻警惕来自国内外各种势力可能存在的威胁。在国内,对君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臣下,因此,国君唯有运用切实有效的办法,防微杜渐,才能真正驾驭臣子,为己所用。经过仔细思考,严格分类,韩非子指出君王能够用来控制臣子的方法主要有七种,称为“七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防患于未然,有六种非常隐秘、细微的情况须要君主明察,称为“六微”。本文所说的“似类”,便是“六微”中的第三种情况。(www.xing528.com)

韩非子说:“似类之事,人主之所以失诛,而大臣之所以成私也。”(《韩非子·内储说下》)这句话可以看作是韩非子对于“似类”重要性的肯定。“似”,意思是像;“类”,意思也是像。“似类”的本义也就是像,类似。但是,韩非子在他的理论中将这个原本意思非常普通、用法非常广泛的词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具体界定,他所说的“似类”,特指那些国家政治生活中似是而非的假象,正是由于这些假象的迷惑,导致君主赏罚不当,正是由于这些假象的遮掩,大臣们才能够谋取私利。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化程度的制约,在韩非子所处的时代要实现国富兵强、一统天下的梦想,只能推行以君主为核心,君国一体的统治,这就要保证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而韩非子认为,君主要维护自己绝对的权势,就必须要杜绝来自臣下的种种觊觎、威胁,这就需要君主借助于“术”——手段和谋略;但是如果缺乏对事物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术”的运用往往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七术”只有与“六微”搭配运用,才会无往而不利。

只有理清了这一系列的关系,“似类”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凸显。韩非子借“郑袖嫉美”的故事以摆事实的方法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深意。

战国时期,魏王送给楚王一名美女,楚王非常喜欢。楚王夫人郑袖知道楚王宠爱这位美女,她也表现得非常喜欢,而且宠爱这位美女的程度胜过了楚王。楚王知道后,大加赞赏。郑袖由此知道楚王并没有发现自己内心深藏的嫉妒,于是她大胆地开始了自己的阴谋。一方面,她建议美人以后见到楚王,应该时时遮住鼻子,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楚王长久的宠爱;另一方面,她又告诉楚王说美人嫌他身上有味道。楚王勃然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在此之前,郑袖已经预先告诫侍从说,只要楚王发话,一定要听从命令。所以,楚王话音未落,侍从刀已出鞘……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楚王有没有后悔?最终有没有洞悉郑袖的阴谋?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工于心计的郑袖用她奥斯卡影后级的演技迷惑了美人,骗过了楚王,使其阴谋终于得逞的过程。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受害者并不是新美人,而是楚王。因为新美人只不过是郑袖随意摆布的一枚棋子,如果离开了楚王这个权力的化身,郑袖自然也就失去了施展阴谋的目标。正是由于楚王的失“察”——轻信和疏忽,才导致了美人被劓这场悲剧的发生。不过,这还只是美人个人的悲剧,但是如果国君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继续失“察”,那么他手中的权力必将会一步一步遭到奸佞的侵蚀。最终,个人的悲剧将会成为国家的悲剧。

【扩展阅读】

导言:“郑袖嫉美”的故事,讲述的是后妃出于嫉妒,利用君主的失“察”而达到目的。“夷射之死”的故事,则是讲述一个守门人为泄私愤,利用君主的失“察”而借刀杀人。阴谋设计者的身份虽然有别,但是他们得逞阴谋的关键却都是因为君主的疏忽大意。可见,一旦君主忽略了本应重视的细节,只要有机可乘,不光是权臣、奸臣、幸臣和后妃们,任何人都有可能假借君主的权势,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夷射之死

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倚于郎门。

门者刖跪请曰:“足下无意赐之余沥乎?”

夷射曰:“叱,去!刑余之人,何事乃敢乞饮长者!”刖跪走退。及夷射去,刖跪因捐水郎门霤下,类溺者之状。

明日,王出而诃之曰:“谁溺于是?”

刖跪对曰:“臣不见也。虽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于此。”

王因诛夷射而杀之。(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内储说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