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读《韩非子》:无为治国法则

品读《韩非子》:无为治国法则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五篇《主道》,题目为编者所加。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自将,当为“将自”,据卢文弨说。无为,这里指依法治理国家,不以智虑处理事务。历史上“田婴相齐”的故事正好可以作为范例来佐证韩非子“虚静”“无为”的理论。于是,君主自然可以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唯有在下面诚惶诚恐、积极作为。一言以蔽之,就是臣下承担劳苦,君主享受成功。韩非子认为这才是贤明君主应该实行的常法,也是

【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五篇《主道》,题目为编者所加。“无为”借助《老子》中的“道”“虚”“静”等概念,表达了韩非子所主张的君主貌似消极无为,而实际上积极有为地洞察臣下、驾驭臣下的一种政治谋略。

【原文】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无为而治

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一《主道》)

【注释】

①道,此处的“道”无法用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形容,它既是万物的源头,又在万物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②纪,准则。③始,起始。源,本源。④治,研究。善败,善恶成败。端,端倪。⑤“令”当为“之”,据陶鸿庆说。⑥命,命定。⑦定,确定。⑧实,这里指内心。情,这里指真诚。⑨“知”,当为“为”,据俞樾说。⑩名,名称,这里指言事的主张。⑪形,形态,这里指行事的效果。⑫参,验证。同,一致。⑬归,归结。情,这里指真诚。⑭见,通“现”,显露。⑮自将,当为“将自”,据卢文弨说。雕琢,这里指伪装自己以谄谀君主。⑯表异,表现与众不同的才能。⑰去,消除。⑱素,质朴而无纹饰。⑲旧,这里指巧饰。智,心智。⑳备,谨慎。虑,思虑。处,处所。“有行而不以贤”,当为“有贤而不以行”,据王先慎说。行,行动。因,根由。武,勇武。明,明察。功,功绩。强,强盛。常,常法。习,通“袭”,沿袭。寂,寂静。漻,通“廖”,空虚。无为,这里指依法治理国家,不以智虑处理事务。竦,通“悚”,惊悚。断,决断。穷,穷尽。敕,通“饬”,整饬。师,老师。正,准则。“功”字应当删除,据王先谦说。成,成功。经,常法。

【品读】

韩非子一生中,对他以前各个学派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评论,对许多历史事实也有过独特的见解,其思想体系明显具有博采众家之长而为我所用的特点。通过《韩非子》一书,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不但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都予以批判,而且对法家学派中只重“法”、重“术”,或只重“势”的主张也明确表示反对,唯独对道家中的《老子》没有批判。为什么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非子思想在体系、概念等诸多方面都汲取了《老子》思想中的精髓,在进一步发挥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域之中。

关于“道”的概念,韩非子借鉴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首先是世间万物的本原,而它在万物身上又具有不同的体现,因此它同时也可以作为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准则。而作为万物本原的“道”,在人类社会的国家管理形式中,就体现为君主拥有统治国家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于是,我们就不难明白韩非子思想中的“道”“虚”“静”等概念都是以君主为核心的原因了。所以,在表述了“道”的含义之后,他说英明的君主能够通过把握“道”来了解万物的起源,通过研究准则来了解善恶成败的起因。以“虚静”的方式对待一切,让名称自然命定,让事情自然确定,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只有做到心无成见,才会知道事实的真相;只有做到情绪冷静,才能保证行动的正确。进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主张,办事的人自然会有行事的效果,如果将效果和主张进行验证后能够相符,君主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正常的情况自行发展。

紧接着,韩非子强调君主一定不能显露自己的欲望,如果君主显露了欲望,臣下必然会伪装自己以谄谀君主;如果君主不表现出爱好和厌恶,臣下自然就会表露出实情。(www.xing528.com)

历史上“田婴相齐”的故事正好可以作为范例来佐证韩非子“虚静”“无为”的理论。在田婴担任齐国相国时,有人向齐王进谏,说如果齐王不花几天时间听取一年的财政结算报告,就无法知道官吏的营私舞弊和政事得失,齐王表示赞同。田婴得知消息,便立即向齐王请求去听财政结算,齐王答应了。于是,田婴让官吏准备好全年财政收入的账目和凭证,齐王亲自来听取财政结算。但内容太多了,实在是听不胜听,吃完饭都顾不上休息,又坐下来继续听,齐王累得连晚饭都不想吃了,真是痛苦不堪。接着,田婴又向齐王建议,说财政结算是群臣一年到头日日夜夜丝毫不敢懈怠的事情,齐王如果能抽出一个晚上听取报告,群臣将会大受鼓舞,齐王不得已又答应了。不久,齐王就在报告声中进入了梦乡。于是,官吏趁机抽刀削掉凭证上的结算内容,田婴的奸计就此得逞。

以史为鉴,国家事务纷繁复杂,如果君主事必躬亲,即使累死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能用“虚静”的方法来驾驭臣子,让臣子去负责具体事务,君主坐收其成,才是正确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虽然君主没有表现出智慧却仍然能够明察,没有表现出贤能却仍然拥有功绩,没有表现出勇力却仍然显得强盛。群臣恪守职责,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才能使用他们,当一切都进入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之后,臣子们将会觉得国家的统治处于寂静、虚无的状态。于是,君主自然可以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唯有在下面诚惶诚恐、积极作为。

而英明的君主遵循的治国原则,就是让有智慧的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予以决断事务,所以君主的智慧永远都不会穷尽;让有才能的人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才能永远都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占有贤名,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誉永远都不会受损。这样一来,君主貌似没有才能,却成为贤能者的老师;貌似没有智慧,却成为聪明人的准则。一言以蔽之,就是臣下承担劳苦,君主享受成功。韩非子认为这才是贤明君主应该实行的常法,也是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实现的,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法术”思想的根本所在。

本文多次提到了“虚”和“静”。其实韩非子所谓的“虚静”,与《老子》的“虚静”思想相比,表面上相似,实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老子》所说的“虚静”,指的是人没有思虑、没有欲求的一种消极无为的精神状态,听任万事万物的自然生长、变化,而且认为万物变来变去总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即循环往复。而《韩非子》中的“虚静”并不是清静无为,“虚”是要求君主处于暗处,令人不可捉摸,以自己的“虚”去观察、探求臣下的“实”;“静”是要君主冷静,从而窥伺臣下的“动”,达到以静制动的目的。同时,韩非子并不否定人的思虑和欲求,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君主的欲望在于国家富强,地位尊贵;臣民的欲望在于获得奖赏,避免刑罚。

可见,《老子》的“虚”“静”侧重于消极的方面,而《韩非子》所谓的“虚”“静”则是表达了积极的内容,相对于《老子》的“无为”,韩非子思想中的“无为”其实是要求君主在消极的外在形式之下,去积极地有所作为。于是,《老子》中哲学层面的原理阐述,经过韩非子的发挥,完全具体化为对内统治臣民,对外进攻别国,以统一天下为终极目的的政治理论指南了。

【扩展阅读】

导言:韩非子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君主就应该提纲挈领,做到善于调动臣下发挥特长,而不是事必躬亲,舍长用短。否则,即使君主心系国事而无限劳苦,国家仍然无法摆脱混乱的局面。于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通过制度来发挥众人力量的考虑,就很自然地成为韩非子心中的不二选择。

劳 乱

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救火者,令吏挈壶瓮而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棰指麾而趣使人,则制万夫。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造父方耨,得有子父乘车过者,马惊而不行,其子下车牵马,父子推车,请造父助我推车。造父因收器,辍而寄载之,援其子之乘。乃始检辔持策,未之用也而马辔惊矣。使造父而不能御,虽尽力劳身助之推车,马犹不肯行也。今身使佚,且寄载,有德于人者,有术而御之也。故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十四《外储说右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