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十五篇《亡征》,题目为编者所加。“蠹”,是蛀虫;“隙”,指缝隙。韩非子借“蠹”“隙”来阐明外部因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文】
亡征者①,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两尧不能相王②,两桀不能相亡③,亡王之机④,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⑤。木之折也必通蠹⑥,墙之坏也必通隙⑦。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万乘之主⑧,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⑨,其兼天下不难矣⑩。(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五《亡征》)
【注释】
①征,征兆。②尧(Yáo),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③桀(Jié),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传说为暴君。④机,关键。⑤踦(qī),偏重。⑥折(shé),断裂。蠹(dù),蛀虫。⑦隙,缝隙。⑧乘(shèng),战车。万乘,这里指国势强大的国家。⑨服,遵循。行,执行。⑩兼,兼并。
尧
“亡”,有灭亡的意思,也有亡失的意思,然而在韩非子的理论中,尤其是在谈到亡国时,“亡”往往既不指灭亡,也不指亡失,而是指君主对国家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导致了外强中干、名存实亡局面的出现。
其实,灭亡也好,亡失也好,都是陈述了一种既定的结果,而韩非子将“亡”看作是君主对国家失去有效的控制,则是表现出一种在事物结果出现之前就已准确定位的前瞻性眼光。这就像治病一样,能治愈发作后的疾病,不是一流的医生,真正顶尖级的圣手,就像中国古代名医扁鹊一样,在疾病发作之前便已诊断清楚,然后以极其简易的方式让疾病消弭于无形之中。韩非子正是这种社会思想领域的医者。
【品读】(www.xing528.com)
扁鹊
在韩非子看来,一个国家如果出现国君无法控制局面的征兆,并不是说一定会导致亡国,而是说已经具备了灭亡的条件,极有可能亡国。依据情理分析,如果两个国家的君主都像圣人唐尧一样英明,那么这两个国家因为同样兴盛,不可能同时统一天下;如果两个国家的君主都像昏君夏桀一样暴虐,那么这两个国家因为同样衰乱,也不可能同时灭亡对方。因此,对于国家来说,是会走向灭亡,还是会成为霸主,关键取决于对立双方的大局是安定还是混乱,对立双方的国势是强盛还是衰弱。
让我们从生活中最为朴素的道理谈起。正常生长着的树木会折断,一定是由于蛀虫的侵蚀导致了树干空虚;端正直立的墙壁会倒塌,一定是由于时间或者风雨的原因产生了裂缝。不过,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树木虽然受到蛀蚀,如果不刮大风,自然不会折断;墙壁即使出现裂缝,如果不下大雨,自然不会倒塌。我们身边的道理似乎异常浅显,但是如果能做到小中见大,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两者虽有大小之分、难易之别,但内在的事理却是自然相通的。所以,作为大国的君主,若能正确运用“法术”,如同狂风暴雨袭击蠹木隙墙一样,去摧毁那些已有失控征兆的国家,那么要兼并天下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已经意识到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事物还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以此为基础,韩非子巧妙地将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成功运用到了他所宣扬的“法术”理论上。
在韩非子看来,国君在列国竞争中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而只有法治才能实现这一保证。实现法治的过程,是一个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过程,这是通过加强内因以伺机推动事物发展的正确做法。一个国家即使再腐败、衰弱,如果没有外因的影响,短期内还不会引起根本性的变化。此时,通过实施法治提升了综合实力的强国以外因的形式,向未曾推行“法术”的国家展开强大攻势,必然会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这种形势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将指日可待。
【扩展阅读】
导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要从根本上实现事物的改变,必须要先从内因入手。在鲁国作乱的庆封,想通过逃亡以躲避祸乱,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祸乱的出现,根源就是庆封自己!如果不改变作乱的念头,他走到天涯海角都是一样!
变 心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七《说林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