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第十二篇《说难》,题目为编者所加。“说”,是向君主陈述主张和见解,“难”则是概括了实现这种行为的不易。《说难》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有理有据地表现出了有才能、有思想的人向君主进说时异乎寻常的艰难。
【原文】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①,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②,又非吾敢横失③,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④。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⑤,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⑥,必不收矣⑦。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⑧,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⑨;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⑩。
夫事以密成⑪,语以泄败⑫。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⑬,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⑭,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⑮,又知其所以为⑯,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⑰,知者揣之外而得之⑱,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⑲,而语极知⑳,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藉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四《说难》)
【注释】
①知,通“智”。②明,这里指表达清楚。③失,通“佚”。横失,指极力驰骋智辩。④当,相符。⑤下节,指志节低下。⑥心,这里指能够准确把握实际情形的心机。⑦收,接受。⑧所说,指进说的对象。阴,这里指暗地里。显,指外在的表现。⑨阳,这里指表面。疏,疏远。⑩察,明察。⑪以,因为。密,隐秘。⑫语,当为“而”,据陈奇猷说。泄,泄露。⑬及,涉及。匿,隐藏。⑭故,缘故。⑮徒,仅仅。⑯所以,……的原因。⑰规,谋划。异,不平常。当,符合。⑱知,通“智”。据王先慎说。揣,揣测。⑲周泽,君主的恩泽。渥(wò),深厚。⑳极知,这里指尽其智能。知,通“智”。德,奖赏。见,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过端,过错。挑,拨动。或,有时候。得计,谋划之事得以完成。与,参与。强,勉强。已,停止。论,谈论。大人,这里指大臣。间,离间。细人,这里指君王身边亲近的小臣。卖重,卖弄权势。藉(jiè),借。尝,试探。径,径直。省,省略。拙,通“屈”,屈辱。米盐,这里指琐碎繁杂。交,当为“弃”,据陈奇猷说。略,简略。陈,表达。广,通“旷”,辽远。肆,放纵。草野,这里指鄙陋无礼。倨侮,倨傲侮慢。
【品读】
在战国末期,韩国的处境颇为尴尬。从地理位置看,它四面临敌,处于秦、赵、魏、楚等国的环抱之中;从综合国力看,在当时的“七雄”中它最为弱小。以“合纵”为国策吧,山东六国联盟没有能力彻底灭掉秦国,它们每一次罢兵东回,首先遭到秦国报复的便是与其毗邻的韩国;以“连横”为国策吧,秦、韩之外的五国因为奈何不了秦国,又会将气全撒在韩国身上,而作为同盟军的秦国只不过是利用韩国而已,并不曾真心与它结盟,韩国就这样在腹背受敌中日益走向没落。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韩国宗室出身的韩非子满怀热忱,曾数次向韩王进献强国之策,却始终没有得到采纳。考察其中原因,除韩王自身胸无大志之外,君主周围的亲信对韩非子不遗余力地排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经历报国无门的失意之后,韩非子潜心研究历史和各家学说,在批判、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完成了《韩非子》。在《说难》篇中,韩非子以异常冷静理智的笔触,在有理、有据地表现出“法术之士”向君主进献其说饱受艰辛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思想敏锐却孤独而寂寞的灵魂。
在韩非子看来,向君主进说的艰难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备向君主进说的智慧不难;具备向君主阐明自己意见的口才也不难;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完全表达出来同样不难。难就难在要先了解进说对象的真实心理,唯有如此,进说者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本文中,韩非子列举了因未能准确判断进言对象的心理而导致进言失败的三种情况:第一种,进说对象想要求名,若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进说者节操低下,必然会被疏远。第二种,进说对象想要图利,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进说者脱离实际,一样会被疏远。第三种,进说对象内心图利而表面求名,若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表面采纳而实际疏远进说者;当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暗中采纳而表面抛弃进说者。
可见,向君主进言实在很难!其实,如果进言的对象是普通人,就算不能准确地揣摩其心理,大不了意见不被采纳,得不到信任罢了。但是因为进言的对象是君主,那么艰难就不仅仅表现在进言之前、进言之时,更有可能在进言之后,稍有不慎将会给进说者带来杀身之祸,这才是难中之难。(www.xing528.com)
对于进言之时、进言之后面对的艰难处境,韩非子也做了比较详尽的陈述:第一,有时进说者和君主交谈之后,虽然不是进说者泄露了机密,但是不久便有别人知道了谈话的内容;第二,有时候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慎道出了君主的真实意图;第三,进说者策划的事情符合君主的心意,但是被别人猜到了,事情一旦泄露,君主自然怀疑进说者;第四,还没有得到君主的充分信任,进说者却已经尽其智能,如果建议成功实施,君主将会忘记赏赐,如果建议无法实施,必然会引起君主的怀疑;第五,面对君主的过错,进说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说三道四;第六,有时君主在谋划之事圆满完成后想独占功劳,但是进说者深知此事;第七,勉强君主去做他无法做到的事,或强迫君主结束他并不想停止的事。
在我们看来,要判断君主的心理,又要绕开君主的忌讳,足以使进说者手足无措、举步维艰。但在韩非子看来,这些还不是进说行为遭遇艰难的全部。他认为,在具体进说的内容方面,还有六种困难: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谈论大臣,就会被认为是想离间君臣关系;如果和君主谈论亲近小臣,就会被认为是想卖弄权势;如果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套近乎;如果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搞试探;如果说话直截了当,就会被认为不够聪明而受到轻侮;如果谈话琐碎详尽,就会被认为是罗唆而遭到拒绝;如果简略地陈述意见,就会被认为是胆小怕事而不敢畅所欲言;如果规划事情迂阔放任,就会被认为是粗俗而傲慢无礼。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通过对判断君主心理、回避君主忌讳、具体进说内容等方面的归纳总结,我们发现韩非子提出的进说之难竟然有十七难之多!这十七难环环相扣、层层迭出,若是读者站在进言者的立场上,当会越读越无助,越读越惊心,但作为读者,我们却是在阅读过程中着实领略了韩非子文章中思维犀利与论证严密的无尽魅力。
总体而言,韩非子认为进说者能否正确把握进说对象的真实心理,才是进说这一过程的重心所在。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就能够精准挖掘出普通事件背后人物异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自己“法术”学说中加以灵活运用,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扩展阅读】
导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进说的历史事件宛如恒河沙数,有人不理会君主内心的想法而真诚进言,有人准确地揣测了君主的心理而见机行事,于是两种进言者便有了迥异的结局。关其思、隰(Xí)斯弥的故事则有助于我们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体味韩非子关于“说难”的论说。
郑武公欲伐胡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四《说难》,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隰斯弥见田成子
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三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树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归,使人伐之;斧离数创,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隰子曰:“古者有谚曰:‘知渊中之鱼者不祥。’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选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第七《说林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楼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