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灵的教育: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共同体

心灵的教育: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共同体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教育有无限可能,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是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共同体。面向未来的学习是基于跨学科整合、在真实场景中以项目实践展开的深度学习。未来学习的融合性,会促使未来课堂发生改变,未来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立体性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方面。

心灵的教育: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共同体

未来教育有无限可能,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是基于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美国教育家拉塞尔·L.阿克夫和丹尼尔·格林伯格认为,在后工业化时代,不再需要提供为工业社会服务的标准化的产品,而需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教育,需要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学校。凯文·凯利在其书《必然》中讲述科技所塑造的未来社会,其中提到知化、流动、屏读、共享等未来发展趋势。教育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未来教育将迅速更新,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强化心智的互动。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极大丰富,他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跨界与整合的时空中。只有当学生不再需要纠结于应试,而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和情境需求决定选修的课程时,只有当人文与科技教育交融到一起时,才能成就高素质的未来人才。

新技术革命的来临将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影响。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工业4.0革命的到来呢?

首先,我们需要打造面向工业4.0时代的技术和服务优势。提高在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金融科技、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的科技竞争力,增强研发能力,占领工业4.0科技新高地。

其次,我们要培养面向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开发智识潜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加强情感沟通能力,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培育那些大数据、智能化时代所需的数据处理人才。(www.xing528.com)

再次,我们要打造面向智能时代的高效扁平化组织。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组织业务整合,打破信息传递的壁垒,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的消耗,促进跨地域、跨场景的工作协同,提高管理效率

面向未来的学习是基于跨学科整合、在真实场景中以项目实践展开的深度学习。教学不是教师在讲台上的独舞,而是与学生的共舞;学习知识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小而精的高定制个性化学习会大量涌现。教学更强调以讨论来深化思维、培养思维,更强调为解决真实问题而展开的项目式教学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和STEAM教学;任意时间、任何地点与更多人的时时互动,是未来因需求而学习的常态;基于三维空间整合的先进信息化教学环境,将逐渐更新现有教室等基本的学习环境;数据驱动也势必对教学评价系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未来学习的融合性,会促使未来课堂发生改变,未来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立体性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方面。知识不再仅仅储存于课本,因为网络的进步,直接造成的结果是,有些知识在人们还没来得及学到时就已经被更新。从更多人那里了解更多知识,让知识传播途径更扁平有效,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会发生转变:知识传递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变以前的单向流动为双向互动,教学活动逐渐成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服务,因此教师将担任更具有创造性的角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能者为师,人人为师;以教师为师、以学生为师、以人人为师,是师生角色与关系的重新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