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传统文化中人生哲学、生命修为的宝典,由慎独至诚,以致赞天地之化育,探究成己成人成物、以化成天下的极则。其立教的本原,在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将天道与人道化用为一,从而发明中和位育、没有偏颇、无过无不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以达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阐明了天命、天性、修道与教育的关系。天性是人的本性、物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来性质——人性,物之所以成为物的本来性质——物性。《中庸》直指人性、物性和天地自然之性,从根本上来探究教育的本质。何为性?天命之谓性。天命所赋谓之性,人的本性谓之人性,物的本性谓之物性。每一物因为天赋其性而成为这一物,每一人因为天赋其性而成为这一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天命所赋予人的本性是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人与人的天性之不同,也在于天命其性的不同。人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一要顺应天性,尊重个性,二要修身养德,教育洗礼。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教育与生活经历不同而成为不同的人。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教育就是顺应人的天性而因材施教,使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天命之性实际上就是指自然本质,是万事万物的内部规定性和内在规律性。
率性之谓道,顺应天命之性谓之道。遵循天命之性,才是合乎道的做法。修道之谓教,循道而修行谓之教。修道者,依于道而有道德准则并以此修行。
经典文化对于教育有深刻理解。《大学》讲明德亲民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讲顺天命之性谓之道,天命所赋谓之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层层深入,将教育本质揭示得非常深刻。由此可见,教育有两条主线:一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立德树人,使人成为更好的人;一是顺应天性,尊重个性,使人天性禀赋充分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明德至善之道,顺应天性之道,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成为一体之道。道先天地而生,超乎一切,又生养万物,丝毫不离万事万物,明德,至善,修身;天命,天性,修道,此中深意耐人寻味。(www.xing528.com)
教育一方面培养人的美好品德,一方面尊重人的天性禀赋。培养人的美好品德使人变得更好,尊重人的天性禀赋使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此即教育之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修身是根本,修道是教育。教育要合乎天道,循道而行,才能成功;如果违背了道,就要受到道的惩罚,所以说可离非道也。修养道德是君子的人生功课,君子慎独。隐微之处也是显著的,明显的表征往往从隐微的地方看出来。“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君子慎其独也。
人的自然禀赋叫作“性”,顺着本性行事叫作“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作“教”。立教于天命之性的道理,其目的是要尊重天性,顺天致性,在此基础上导性于正途,在正途上发展其本性,以成就更好之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