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我越思索就越感到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天上的星空,既指自然星空,又指文化星空。自然星空喻示自然律,文化星空喻示价值观。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一定义在文化与人之间搭建了桥梁,让文化一词与人格有了关联。文化的意义,是在人世间倡导爱和善良。
文化是一条浩浩汤汤的长河,从远古奔流而来,翻越崇山峻岭,沉淀沧海桑田。文化是一面晶莹剔透的明镜,照亮心灵的面容,倒映历史的影子,既有慷慨高歌,亦有躬身沉思。当世界因功利而激发的竞争越来越沉重,文化恰是能放飞心灵的风筝。正如马大·安诺德所言:“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也像丘吉尔所言:“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文化有根源,既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上,又随着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伴随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倡导和谐之道。和是宇宙万物的辩证统一,是天地万物的生存基础,是世间万物的兴盛法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人的根与魂,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中华文明崇尚仁义礼智信。它启示我们仁者爱人,民胞物与;告诉我们“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劝诫我们“谦受益,满招损”; 激励我们“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知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让我们明白“一箪食,一瓢饮”也能觅得人生之乐;让我们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让我们具有“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胸襟;让我们具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
人生有三重世界:生活的世界、工作的世界、心灵的世界。人生有三重修炼:生活的优化、生命的美化、心灵的净化。丰子恺先生谈到弘一法师李叔同时说,人活在世上,有三种生活: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物质的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的生活主要指科学文化艺术;灵魂的生活则是超越,是终极关怀,是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修炼圣贤之心,心灵光明;成为自己之王,智开慧朗——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www.xing528.com)
中国文化中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哲学概念是“道”和“德”。道德内涵深广。自然之谓道,合道之谓德,合乎自然就是道,道是天地之规律,合乎道就是德,道和德是连在一起的。合乎天道谓之天德,合乎地道谓之地德,合乎人道谓之人德。合道之德是一种力量。德者,得也。训诂中道德之德亦即获得之得。合道之德,能使人获得力量,获得幸福。得道即有德,失道即无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德就有力量,就能最终成功;无德就没有力量,也不可能真正成功。所以道德的力量非常伟大。
天地有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世间万物,无不以天地而生,天地生长万物。天地有大爱: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哺育万物,大爱无言。天地有大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同则不继,悖则相害,和则相生,和而不同。人与他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天奉天时。”[1]大人是指道德崇高、智慧通达的圣贤。其实不仅圣贤与天地、日月、四时相合,“人皆可为尧舜”,见贤思齐,人人都可以追求圣贤的境界。人生天地间,顶天立地,与天地并称三才,应效法天地之正,有天地一样的胸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当功利主义甚嚣尘上,中华文明正是那株绽放在物欲横流中的青莲,让我们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