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办法选择;但第二次生命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做主。
在第二次生命中,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过的一种生活,可以去洗涤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在尘世间变得更加美好纯净。古圣先贤曾经把信念和教育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教人向善;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教人如何平静淡泊,宁静致远。
教育要以人格教育为主题,以人文精神为底蕴,聚焦于生命历程,融会于生活经历,诉诸学生的理性,熔铸于学生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落实于学生的行为,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人格形象。
教育要重视思想、情感、道德和智慧的价值,高尚人格、美好品性的养成和文明形象的塑造。
南开中学堂有四十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阔,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将此箴言悬于室内,以此自勉,造就了一代大国总理的风范。这四十字箴言,不仅是对外在形象的要求,更是对精神气质的要求。只有精神纯洁高尚,形象才能纯洁高尚;只有内心世界光明正大、健康美好、文明向上,形象才能光明正大、健康美好、文明向上。外在形象是内在修养的反映,内在修养是外在形象的灵魂。塑造美好的形象,必须首先塑造美好的品格。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品格塑造人,心灵是品格的源泉。一切真善美都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我们要正心、明理、崇德、笃行,懂得责任、爱心和同情,学会尊重、自律与合作,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本领的新时代优秀人才……试想,如果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心灵美好的人会使环境也变得美好。《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美好的品德竟可以使环境变得温馨宜人。余秋雨先生在《文明的碎片》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群人游长白山,路遇一位外国少年背着帐篷准备到山上野营,这位已经很累的少年手上还挎着一个塑料口袋,边爬山边捡拾着沿路的废纸、果皮、空罐。他腼腆地告诉那些人,从小在书本画册中就知道了长白山,这是他梦中的山,当然要把它捡拾干净。他离开这群人独自继续爬山、捡拾垃圾去了。这群人上了大客车,但大家都长久地沉默着。过了很久,气氛才重新放松起来。其中有一位随手把一块果皮丢向窗外,车上的其他人都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纷纷向他投去指责的目光。(www.xing528.com)
这位在长白山独行的外国少年的身影是美好的,因为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叫文明。环境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心灵的美、形象的美和环境的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映生辉!
净化心灵,是人一生的修行。有一个故事,小和尚学佛,师父让他扫地。扫了很长时间,小和尚说:扫地这么长时间了,还让我扫,什么时候学佛啊。师父语重心长地说: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要时时打扫,精神要常常清洁,使心灵更加干净。
淬炼心灵,是人一生的功课。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要经历一番苦难和磨炼,有时甚至会暂时失利以更好地东山再起。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不顺利的时候,要做一个勇者,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勇敢地面对暂时的失利,勇敢地面对一切,用微笑来面对挫折,用坚强来战胜磨难,走出困境,走向成功。苏轼云:“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今中外成就大事的人,不仅有超世的才能,也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这就是勇敢的心。
理想的人格境界和人文环境,应该是正大光明、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应该充盈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健康文明、和谐向上,沐浴着阳光,幸福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