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学生说:从有记忆起,爸爸妈妈的工作就是读书,而且在一个四五岁小孩的眼中,他们非常享受读书。我觉得“耳濡目染”这个词很有道理:爸爸妈妈从未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强加于我,但他们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对我非常重要——他们一直用行动默默地教育我,学习应该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而非苦差。我是在羡慕着父母的书架和书堆中长大的,遗传了父母爱读书的习惯。我的父母都是77级大学生,都插过队,经历过时代的洗礼,于是格外珍惜能安静读书的快乐。如果说关于治学他们明确教给了我什么,那就是:治学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有智慧、了解世界和他人思想,而非达成任何功利性的目的。爸爸妈妈给了我超乎任何同龄人可以想象的自由——尤其是选择我自己的道路的自由。他们拒绝提供许多其他父母眼中理所应当给孩子提供的帮助,而这却恰恰让我长成为独立的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给孩子广阔的成长空间,顺应天性并亲身示范。
人的精神有三种。第一是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是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主动争取,负起人生责任。第三是一种 “我是”的状态,活出自己,有一颗赤子之心。
保持纯真是教育的使命。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倾向,是自发的、轻松自然的、纯真的、自如的,能更自由地去感知世界。几乎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够更自由地去感知,而不带有“应该是这样、必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的先入为主的看法”,这种先入为主的僵化性人格特征,必然阻碍创造性的发挥。这种“孩子气似的纯真”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但随着成长,大部分孩子的这种潜能会被一成不变或者陈词滥调抑制、埋没或者遗弃,只有少部分孩子继续保持着这种纯真,并与成长中的经验相结合,形成“第二次纯真”,从而在成年后仍然能够源源不断地迸发创造性。
保持纯真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去培养,刻意培养的纯真不叫纯真,那是矫揉造作。让孩子保持纯真,只要不阻碍他这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好,不要去束缚孩子的思维和创造性即可。(www.xing528.com)
叔本华说:意志与个性继承于父亲,智力来自母亲。身教胜于言教,要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尊重,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尊重孩子,也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它有具体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尊”,勿使之卑;“重”,勿使之轻。教育者应该在人格上、情感上、智力上不看低孩子,不看轻孩子,把他们看得和自己一样高一样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有了这个前提,才能真正从本质上做到尊重。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每条路都是正确的;但有些人的不幸在于,他们不想走自己的路,总想走别人的路。”
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是一个人过好一生的基础。教育者要做的不是帮孩子去设计人生,而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帮助孩子知道自己的热爱所在,其他的就没有那么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