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明精神与健壮体魄,清华大学的教育成果

文明精神与健壮体魄,清华大学的教育成果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青年时期就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以德、智、体三育并重。体育是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1916年《清华周刊》上《学校体育之真精神》一文说:“国弱者何,民不强也。民胡为而不强,体育之未普。”1919年《清华周刊》增刊上有文章认为,“清华体育之盛,已执牛耳于华北”。清华体育理念强调“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和“体脑平衡,追求卓越”。

文明精神与健壮体魄,清华大学的教育成果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卑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重视体育精神,是毛泽东一贯的主张。

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以德、智、体三育并重。体育是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1916年《清华周刊》上《学校体育之真精神》一文说:“国弱者何,民不强也。民胡为而不强,体育之未普。”1919年《清华周刊》增刊上有文章认为,“清华体育之盛,已执牛耳于华北”。1957年11月29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先生发表讲话,号召大家争取毕业后为祖国工作五十年。从此,“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清华体育理念强调“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和“体脑平衡,追求卓越”。清华体育精神包括奋斗到底、纯真的运动道德、为社会做贡献、合作和帮助他人、永葆荣誉等。“清华体育之盛”是清华大学的传统,也是国人之美谈。

蔡元培先生于1916年12月26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9年5月9日 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任北大校长期间,蔡元培先生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一生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理念,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与贡献。

蔡元培先生不仅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强调“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他还特别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同时大力倡导体育:“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高度重视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劳动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健美,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www.xing528.com)

提升体育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好基础,培养终身运动者,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积极引入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精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健康知识作为学习内容。提倡终身体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体格,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重视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培养身心健美的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在艺术体验的内化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开展音乐大讲堂、艺术长廊等活动,提高师生的艺术鉴赏水平,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实现审美趣味的提升与诗意人生的追求。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令人心怡的芳华。教育者保持对美的热爱,保持生命的本真,能够安静聆听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能够善于欣赏生命,也使别的生命善于欣赏。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播下健康与美好的种子,静待花儿芬芳盛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