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育人体系:心灵教育带来共生效应

构建育人体系:心灵教育带来共生效应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构建新时代全面育人课程体系,其基本特点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时代性、关联性、开放性、创新性。校本课程要丰富多彩,不断创新,形成涵盖众多领域、数量充足的学校课程体系。在课程整体建设方面,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积极探索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机制,应时代发展需求,顺应学生成长规律,从课程运行机制的建立、课程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构建育人体系:心灵教育带来共生效应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课程体现着教育思想和理念,要根据国家和时代的要求、学生成长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升课堂教学价值,坚持教书育人使命,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正确处理好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构建新时代全面育人课程体系,其基本特点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时代性、关联性、开放性、创新性。

丰富性。尊重个性,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必须有丰富的课程;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丰富的课程。学校的课程越丰富,学生选择的空间就越大,越能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一般来说,学校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创造空间最大的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要丰富多彩,不断创新,形成涵盖众多领域、数量充足的学校课程体系。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打好基础,发展类课程面向学生因材施教;荣誉类课程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大学选修课、高端研修课等。

自主性。新课程应该实现一种回归:回归到课程的本源,回归到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新课程方案,设置各科学分认定方案;教师自主、学校统筹,开好课程。引领学生多一些兴趣的选择,少一些功利的驱动。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选课志愿,善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校的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认真研究制订学校的选课排课方案,进行模拟选课演练;注重兴趣引导,推出一系列科学报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组建学生生涯发展课程指导教师团队;进行教学管理形态的重塑,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智慧校园的发展;进行资源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规划社团活动及课程;以新课程构建为契机,推动学校全方位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选择性。努力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课程越丰富多彩,就越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就越有可能实现。国家必修课程开齐开好,精益求精,国家选修课程充分开设,引导学生学好,校本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个性化自主研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拓展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大学等科研机构去进行研究,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锻炼,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乡村的各种现象,科学技术的各种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学习课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学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学生的选择空间越大,就越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并有所体验时,就可能由此确定将来的发展方向。

时代性。课程设置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科技前沿。例如,开设人工智能、科学与中国等。考虑学生特点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开设男生课堂、女生课堂等选修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基础性课程立足于基础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依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坚持知识习得与思想品德修养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www.xing528.com)

关联性。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课程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国家的文化乃至全球的文化相互关联。课程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相联系,如全校学生都应该学习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课程与社区相联系,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科技选修课带领学生走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走进大自然,进行科学研究。课程与国家相联系,开设“伴你游中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课程与世界相联系,开设“国际领导能力培养”“模拟联合国”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

开放性。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资源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实施、课程评价的标准等方面,都具有广阔开放视野和动态开放特点。开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国家必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以及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的大学先修和高级研究课程,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兴趣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丰富的选修课涵盖众多领域,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组建各类研究性学习社团,从教学形式与学习方法、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自主探究与科学实验等方面积极推进。

创新性。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系列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课程整体建设方面,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积极探索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机制,应时代发展需求,顺应学生成长规律,从课程运行机制的建立、课程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学校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求真务实,守正创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组织、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考试评价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意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课程的选择性、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的丰富性以及与生活的关联性,做到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并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