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教育要培养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铸造精神和灵魂。《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道德境界,天高地厚,要以基本道德为底线,以高尚道德为追求,以圣贤道德为高标。道德教育,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修其身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必先正其心。道德修养,从心开始,心正则身正,心美则身美。心和则天下和,心平则世界平。道德之树,自根而生,要注重文化的根基、生活的根基、文明的根基、成功的根基、幸福的根基。道德之理,重在感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道德情感,重在体验,亲历健康、文明、有道德的生活。道德习惯,重在养成,日积月累,积善成德。道德教育,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因材施教,尊重个性。道德智慧,融为一体,德性即智慧,智慧与道德同体共生。
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爱心教育,培养胸怀大爱的学生;尊重个性,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圣贤经典,培养有修养的君子;生涯规划教育,为人生导航;德育课程,形成德育的有效载体;榜样的力量,树立人生的楷模;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综合实践活动,体会道德的力量;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做人就做阳光的人,做事就做有意义的事;文化引领,让学生过有价值的生活。
启发学生的仁爱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出仁义礼智四端。明其理,培养道德理念;陶其情,进行情感熏陶;笃于行,播种道德行为。明理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人生和自然的道理,从而具备道德智慧。我经常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的道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尊重,仁爱,责任;自尊,自重,自信。通过生动的演讲,触动学生的心灵,播种美德的种子。
人的生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原,引导学生对生命报以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培养学生对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爱心。爱社会就必须了解社会,爱学校就必须参与学校生活,爱家人就必须与家人经常交流。大爱源于日常生活的接触与了解,源于实践接触中所产生的交流与理解。让学生亲历生命的艰辛、顽强与希望,在亲历中体验,在亲历中生成,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培育大爱精神。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盲童及聋哑学校等机构去参观交流,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开展以“温馨你我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学生志愿团,奉献社会,关注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开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拓展教育的空间,让教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应该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感悟、创造、享受生活,重视学生生活世界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创造性地为学生开拓生活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与空间。教育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进而领悟善良的真谛。让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教育与日常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倡导“日修其身,日行一善,日勤己业,日新其德”,培养学生“一日三省吾身”的意识,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对世界充满爱心。组织开展以“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活动,把目光投向那些最容易为大家所忽略的细节,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修养,感恩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了我,应该感谢父母;老师培养了我,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帮助了我,应该感谢他人。”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让人间情更浓、社会更和谐!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善于用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哺育学生的心灵。源于生命,引领生命,文化导航,感动心灵,学校的道德教育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感恩节的感悟”“孔孟之乡话礼仪”“爱的零次方”“长征精神激励我”……教育活动精彩纷呈,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仪式教育,让学生在仪式中感受庄严氛围,提升精神境界。升旗仪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开学典礼、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契机,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生活的期盼,用庄重的誓言许下人生的承诺,这些仪式会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学生书画展美不胜收。有艳丽绽放的工笔牡丹,有充满灵气和个性的素描,还有遒劲有力的书法“滚滚长江东逝水”……老师写了精彩的评语:“书画人生,人生更如书画。与其说是欣赏作品,不如说是赏识身边的同学,希望这里成为所有同学展示自己、欣赏他人的舞台,祝愿同学们像中国字一样有棱有角,祝愿生活充满诗意!”(www.xing528.com)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以熏陶的方式达成教育目标,让生活于其中的人都有一种成长,都能感受一种愉悦,从而让每一个人都如火种一般引燃周围的人,成为优秀文化和高尚道德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优秀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融会于学生的血液之中,构建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融合现代文化的新型校园文化。开展“共享读书乐趣,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举行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展示活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用开放的胸怀吸纳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各种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进行了解。开展国学教育,把名家名师请进校园,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组织唐诗宋韵朗诵会、诗词创作活动,发展汉学社、诗词社等传统文化社团,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建立精神家园,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家园,就要回答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做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论语》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经典,读《论语》学做人,从《论语》汲取做人的智慧。把理想信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诚信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培养诚实守信、自信儒雅、彬彬有礼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气质;爱心教育,培养学生胸怀大爱、心怀天下的精神;立志教育,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用开放的胸襟吸纳当今世界先进文化。将“名家讲坛”“人生讲堂” 等活动办好,广延国内外学者,开阔学生视野。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放眼全球、关注世界;办好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学生网络论坛,打造健康向上、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栏目,提升文化学府品味。壮大模拟联合国教育活动,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引导学生放眼全球、关注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重点,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课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基本共性出发,开展适合学生的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理想追求等个性差异出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实施有层次的教育,低年龄段主要通过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方式进行国学教育;中学阶段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情况开展德育主题活动,通过情感陶冶、智慧启迪和生活体验,提升人的德性,启发人的良知,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力求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文化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亲手描绘自己的成长,找到自己的方向;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阐释对成长的理解,实现自我教育,形成以自主教育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