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兼容人类、自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其方式丰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但无论何种途径,都要内化于心,知行合一。
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尽管各不相同,不胜枚举,但我们也应不断探索,提炼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启发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养人文情怀,体验道德情境,树立人生榜样,建立人生准则,播种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铸造道德环境,尊重赏识激励,等等。在此谨撷取几点以略述之。
一是启发道德智慧。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没有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就没有道德愿望;没有道德愿望;就没有道德行为。“信、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础。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启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备一定的道德智慧。
读书以明理。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读书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比之书本,它带给人的启发更多,赐予人的磨炼更丰富。总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读书思索,与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渗透,启智重在感悟。
二是陶冶道德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润,净化。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环境熏陶,不知不觉也会生出一腔美的情感,养出一种美的气质。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学中的“移情”现象时说:“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2]
文学艺术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作用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读巴金先生的散文《灯》,从“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句子中可以获得深刻的人生启示。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吟咏着“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样的文字,自会体味出“莲”的君子之风。(www.xing528.com)
三是培养道德习惯。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习惯,要从日常行为入手,经过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让不良习惯远离自身,让良好习惯成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要让学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素养。要注重道德细节,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引导学生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时时处处自尊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形象。要使学生从幼年起就能精心爱护和关怀每棵树、每丛玫瑰、每株花草和每只小鸟,热爱一切有生命的美好的事物。
四是让儿童感受心灵美。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孩子们在生活中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要在重大问题上和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当母亲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善良、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一位妈妈看到她4岁大的儿子汤姆骑着小朋友的自行车。妈妈说:“汤姆把车给朋友送回去。”儿子辩解说:“是他放在门口的,我只玩一会儿。”妈妈说:“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最好的示范是母亲自身的行为,如果母亲没有正确的言行,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同样,教师是孩子眼中的道德榜样,其行为表象是师德的自然表露。好的教师,能够自觉思考师德的意义,从更高的层面上体会其内涵,把师德与国家的教育意志、人类的和平福祉、家长的意愿及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重视自己的道德形象,使自己的道德认识和教育的日常活动融为一体,形成特定的思维和个性品质,树立高远的师德信仰,淡泊名利,把自身的幸福建立在实践师德、自我完善之上。好的教师只要有机会,就会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道德是人的本质力量,也是维系人类和平、使人获得幸福的基石。教育要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过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储蓄好习惯,就等于为将来的生活储蓄幸福。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训练——涉及诸多方面。它涉及规则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包括具体的指导、规劝和训练。亚里士多德写道: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道德教育还必须明确道德榜样的绝对重要性。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默默无声的榜样的力量更有力,影响更大了。要想培养孩子严肃的道德感,周围的成人必须表现出严肃的道德感。孩子们必须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成人严肃的道德感。
除了戒律、习惯和榜样以外,道德教育的园地里还不能缺少另一种东西,我们把它叫作道德文字。要通过生动的文字让人们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么样的东西,它们是怎样在实际中展现的,如何识别它们,它们如何起作用。
以上是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博士在他所编著的《美德书》序言中写下的一段文字,提出教育要点,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管是规则的指导,还是习惯的养成;不管是榜样的垂范,还是文字的影响;不管是智慧的启迪,还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离不开生活,都要在生活中感悟体验,身体力行,日新又新,日有所进,最终达到“积善成德,神明自得”的境界。离开了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人的德性形成于生活中,体现在生活中,一切不离日常生活,一切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而成。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即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