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称赞居里夫人说:“第一流人物对于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对她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是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下去。……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品德的力量影响深远。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谐,即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道德的境界有层次之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圣贤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内涵是爱国守法,善良诚信。基本道德要求人们独善其身,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高尚道德要求人们在具备基本道德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圣贤道德,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圣贤有一颗仁爱众生、善利万物、兼济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透彻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地,其思想泽被人间,其人格流芳百世。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底线伦理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以培养高尚道德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础,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养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养的是贤明君子。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圣贤道德的培养不是学校德育所能独立承担的使命,但圣贤的思想却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圣贤就是圣哲。只有透彻真理的圣哲,才有精深博大的智慧;具有精深博大的智慧,才有令人景仰的道德。圣贤的思想是明亮的阳光,照耀着浩渺的人间;圣贤的精神是熠熠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教育应该让圣贤思想和崇高精神的光辉照耀进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这种光辉的照耀下生活得更自觉,更有价值,更完美,更幸福。(www.xing528.com)
在中国,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在世界上,孔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1988年,74位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一致宣称:“人类要想永远和平,需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寻求和平共处的方案。在不久的将来,儒家学说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中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意味着对人的深切关怀。他说:“仁者爱人。”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一切善良的人。
如何实践仁?孔子强调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不想被欺骗,也不要去欺骗别人;自己不想被伤害,也不要去伤害别人;自己不想受损失,也不要给别人造成损失。生活中按照这样的原则对待他人就是在实践仁。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隐含着这样一个积极的伦理原则:“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让别人通达。放到现在这个时代,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自己期望幸福,就要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就要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重,就要尊重别人……如此说来,实践仁一点都不玄妙,关键就在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语)。所以孔子说:仁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追求就可以达到。就每一个人而言,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欲望。
仁是孔子乃至中华民族极为纯粹、极为崇高的道德精神,它是那样的质朴实在,那样的富有人情味,孔子希望建立的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
孔子的思想富有智慧,耐人寻味。像孔子这样的古圣先贤,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十八世纪末,法国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起草《人权宣言》,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宣言。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说:“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对于少数人来说,其他圣人可能也同样重要,但是在广大群众中,他们的影响数百年来有增无减,远远超过了其他圣人。如果想对世界历史有明确的认识,就必须将他们单独列出来加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