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课堂是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既指教学的课堂,也指社会的课堂和生活的课堂。课堂的本质应该是道德的。所谓道德课堂,含义有二:一是应该合乎人的发展规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二是应该播种美德,以立德为本。
面对孩子,教育者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学生慢慢学会,慢慢领悟。因为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行动,需要给予学生反思进步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应该是个性的课堂,有自由的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把自由还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自主的发展;让个性得到尊重,使课堂充满创新的乐趣。课堂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尊严的、自在的、探究的生活。
课堂应该是探究的场所,有创新的精神。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必修课要突出强调自主性与探究性,选修课要突出强调丰富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要突出强调时代性与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强调渗透性与生活化。要使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www.xing528.com)
课堂应该是共享的学习园地,有开放的精神。学生应该感受到一种快乐和自在,有充实的收获,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课堂存在于学生、教师与学习内容之间,要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学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善于表达,也要善于倾听,要成为学生观念的淘金者。要使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课堂应该是情感的陶冶,有人文的精神。要成为心灵的家园、美德的家园、智慧的家园,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要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要创设情境,通过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和生活的体验,提升人的德性,启发人的良知,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使人变得更美好、更高尚、更有价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灵魂教育,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升人生的境界。
语言具有能量,语言之于教师,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作为骑士的教师驾驭骏马的潜质高低。
道德与智慧是一体两面,有机统一的,有道德的教育才是有智慧的教育。自然即“道”,顺应自然即“德”。“自然”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对宇宙人生的本真描述,包含自然规律的含义在内。“道德”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不仅指人的品行,更指宇宙人生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与道德合一,就是与自然合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只有道德与智慧合一的教育,才能顺应规律,赋予人生以真正的力量,实现德慧双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