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智共生课堂:孩子心智水平协调发展的理想图景及工具

心智共生课堂:孩子心智水平协调发展的理想图景及工具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智共生课堂展现了一幅孩子们心智水平协调发展的理想图景,同时提供了思维导图等能使理念落地的强大工具。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时间应该充满魅力。这样的课程真正打破了课堂的边界、打破了学科的边界、打破了师生的边界。这样的“打破”,正是基于心智课堂对学习策略及方法的启迪。课堂是人与人共同构成的,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共享是课堂的独特魅力所在。

心智共生课堂:孩子心智水平协调发展的理想图景及工具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这句话揭示了教育人文关怀——这个时代呼唤着文化的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创新。心智共生课堂展现了一幅孩子们心智水平协调发展的理想图景,同时提供了思维导图等能使理念落地的强大工具。只有这种“有方法的思想”和“有思想的方法”,才能完成传统课堂全系统的改变。

心智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人全身的细胞每七年更换一次,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人的心智模式也需要不断迭代,重塑全新的自我。学生需要不断地升级认知、自我精进、发掘潜力以及自我重塑,找到终身成长的路径。

寻找自我,是一段漫长的旅途。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在青少年到成年早期中有一项重要的发展,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做什么样的工作,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成有机的整体。也可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帮助孩子找到自己。

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活动的定向准备阶段: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知道将做什么和怎么做,构建关于认知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知道操作的技巧和方法。

二是物质活动阶段:引导学生通过从事物质活动掌握活动的真实内容。

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心智活动不直接依赖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而是借助出声言语的形式来完成。

四是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从出声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增加了更多的思维成分。(www.xing528.com)

五是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心智活动借助内部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化,是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段。

点燃激情,激发兴趣,享受学习。把学习热情注入孩子的心灵深处;让课堂成为学生梦寐以求的学习胜地;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意义与价值。教师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学生的声音是应该被听到并被尊重的。学生应该是积极投入、充满热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时间应该充满魅力。当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的时候,除了积极的探求新知,其他的一切都应该消失。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在那一刻,与他们的求知欲相比,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东西都不重要。比如,教师给学生一个题目《颐和园》,学生借助思维可视化手段,通过阅读、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课题的自主及合作研究,并运用学科思维导图进行成果汇报。通过对颐和园课题的深度研究,学生探究出颐和园背后所蕴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内涵,甚至还给老师当起了老师。这样的课程真正打破了课堂的边界、打破了学科的边界、打破了师生的边界。这样的“打破”,正是基于心智课堂对学习策略及方法的启迪。

探求真知,积极主动,学会学习。让学生明白,成功来自兴奋与积极的大脑,来自自在与活跃的身心。创新源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懂得,恰当的有价值的提问,跟得到正确答案一样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索,对研究与学习内容做出适当的选择;引导学生提问,以深化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在发现中获取知识,从知识出发来创造意义。相对结果而言,知识的习得是在发掘中,在过程中,在重构中,在创造中。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激趣,启思,导疑”。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课堂,甚至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利用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展开学习,但是否愿意保持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则首先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

建立梦想,树立信心,终身学习。作为教师,必须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孩子在一起,别摧毁孩子的梦想,而且要帮助孩子建立梦想;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好,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

启迪心智,文化润泽,价值引领。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充满人文关怀,富有人文情韵;要展现文化的魅力,富有审美情趣;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循循善诱,启迪心智;要以高尚的道德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教育的实践,将课堂变得程式化、机械化,使本来生动活泼的学科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那么本来应该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就会变成功利化的产物。新时代的课堂需要源头活水,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人文情怀。课堂有温度,人人有温情。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学生与教师都能获得健康、幸福与发展,都能得到人生价值的提升。

课堂是属于课堂中的每个人、每个学习者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都应该在自由的状态中自主学习。课堂是人与人共同构成的,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共享是课堂的独特魅力所在。课堂教学既要注重个体的学习,又要注重团体的学习;既要实现个体的习得,又要实现团体的共生。好的课堂应该成为精神家园,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就像回家一样有安全感,就像进入知识宝库一样有获得感,就像徜徉在美丽花园一样有幸福感;而当学生离开课堂的时候,会怀念你的课、留恋你的课。你的课使学生终生难忘——课是他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