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境界决定高格:心灵的教育实践

境界决定高格:心灵的教育实践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老师要引导学生涵泳体味,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备课时有了深厚的感情,教课时又“出得来”,学生自然情不自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机体。

境界决定高格:心灵的教育实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艺术都是相通的,课堂教学也要追求境界美。这里所说的境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融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教学氛围,它以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思维、陶冶情操为目的,以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前提,以形象美、情感美、结构美为主要因素,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形象美。课堂教学的形象美是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感悟作品的艺术形象,或者将抽象的知识、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艺术形式。

文学作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恩格斯说:“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古人所谓“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老师要引导学生涵泳体味,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教态的自然得体、板书的直观醒目,以及图画图表、影视作品的合理运用,也是增强课堂教学形象性的重要手段。

情感美。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如果说,创作过程是一个“情动而辞发”的过程,那么,欣赏过程则是一个“披文以入情”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入情”,老师必先“入情”,只有深刻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动别人。这就要求老师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地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努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感情弥漫在课堂之中,融会到学生心田。

实现课堂教学的形象美与情感美,途径很多。我以为,要特别注重美读、情讲、涵泳、联想这几个方面。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他还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再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美读”来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如讲《与妻书》一文,教师满怀激情地诵读,会使学生感到一种浩然正气磅礴于世间,心灵自然受到震颤。

要做到“情讲”,关键是备课时要“入得去”,上课时要“出得来”。备课时有了深厚的感情,教课时又“出得来”,学生自然情不自禁。

朱熹读书之法,倡导“涵泳”与“体察”。涵泳体察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得其主旨、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材中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随处皆是。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一诗,讲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我引导学生体会“见”与“望”的区别,经过吟诵体味、讨论分析,同学们认识到:“见”是不经意而见,表现了诗人的悠闲与自在:而“望”是有意而望,着一“望”字而“神气索然”,由此可以见出古人在炼字炼意上是如何讲究。(www.xing528.com)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的联想空间是相当广阔的,由课文到课文,由课内到课外,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都可旁征博引,为我所用。如教《五人墓碑记》一文,当讲到“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的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联想到“舍生而取义”及“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联想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联想到史可发、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壮举。在联想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得到教育启迪。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离不开一个“真”字。美是至情至性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饰。只有至诚的性情,才能产生美感。

结构美。实现课堂教学的境界美,还要注重结构的完美。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结构。写文章要注意布局,绘画要讲究构图,一堂成功的课也同样离不开完美的构思。

构思一堂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整性。一般地说,一堂课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样几个环节,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每个环节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机体。课堂教学的开头和高潮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精心设计。

开头导入得好,就能定下恰当的感情基调,为后面教学活动的展开开创理想的教学情境。执教孙犁小说荷花淀》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辽阔的冀中平原上,有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村南是一片大苇塘,经常可以听到鸟的叫声;村北有一条河,能听到纤夫的号子,能看到河中行进的白帆……这就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故乡。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神圣国土时,这片土地被惊醒了,这里的人民同仇敌忾,纷纷投入抗战的洪流中去。目睹抗日军民可歌可泣的业绩,孙犁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他紧紧把握着时代的主旋律,流金泻玉般地写出了一系列圆实、光润的佳作,《荷花淀》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个富有感染性的导语,简介了作者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到了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定下了与《荷花淀》相吻合的课堂基调。

高潮部分是一堂课最精彩之处,成功的高潮设计能像一道强光照亮整个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文学作品的高潮设计相对容易,而议论文的高潮设计往往比较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我执教邓小平《讲讲实事求是》一文时,在高潮部分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还将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富强,我们的人民就会更加幸福,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感情的议论,再配以教师慷慨激昂的语调,造成了一种气氛,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二是条理性。一堂好课应如一泓秋水,清澈见底。每堂课先讲什么、再讲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条理分明,同时还要注意巧妙地过渡。在这一点上,板书的清晰也较为重要。我执教《荷塘月色》时,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家里(“颇不宁静”)……路上(渐趋宁静)……荷塘(“受用”荷塘月色)……回家(惦着江南)。既勾画出了课文的线索思路,又见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在家里的时候,他“颇不宁静”;置身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时,他得到了片刻的安宁,有了“淡淡的喜悦”;但一回到现实中,他又陷入了深沉苦闷之中。“颇不宁静”这感情的潜流制动着全篇,一切写景言情都由此生发出来,是全文的“文眼”。再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品的主题便不言自明了。

三是结构的起伏性。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感,做到张弛有度,起伏有致。我执教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开头先用形象的语言导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情节,继而进入祥林嫂形象的分析。讲到祥林嫂临死时的情节,课堂上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接下来分析祥林嫂捐门槛前后的情节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师生们的感情都陷入了深沉的悲痛之中。这样的波澜起伏、层层推进,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参差错落之美。

一堂成功的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学生才能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