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何跃 武光文
1999年,贵州省纳雍县安落河小流域被列为“长治”五期工程项目。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治理小流域的指导思想,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纳雍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结合该县实际情况,确定对安落河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设林、果、粮为主的生态型小流域。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经项目区广大群众和水保办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安落河小流域已被建成一条“高效、优质、高产”的精品小流域。2000年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为纳雍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树立了示范样板,为项目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年来,安落河小流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农民得到了实惠,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安落河小流域位于贵州省纳雍县北部的化作乡境内,总土地面积14.08km2,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9.03km2,总人口3908人,农业人口3713人,粮食产量107.06万kg,人均纯收入850元。该小流域是典型喀斯特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形破碎,地表裸露,土松质差,植被稀疏,水力侵蚀严重,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大量陡坡耕作,滥垦滥伐现象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低下,水土流失触目惊心。
项目实施前期,纳雍县水保办以水土保持建设的“三个根本”(改善农业条件的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和治理江河的根本)为指导思想,打破跨越程序办事的弊端,严格按照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的规定,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吸取过去注重规模但措施单调、注重完成任务但效益不高、注重行政指令但群众治理积极性不高的教训。严把“两关”:一是效益关,在考虑到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二是优化措施配置,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确保该流域各项措施都达到国家质量标准,且投资合理。其次建立设计—校核—审核的工作体系,建立设计人员培训机制,提高其设计质量和设计精度,增强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鼓励和表彰优秀工程设计者,形成崇尚先进、崇尚科学技术的良好风尚。
规划是治理一条流域成败的关键。在安落河小流域,对山顶及山腰的灌木林及疏幼林地全面进行封禁,适地进行补植补种,树立封禁标志牌,成立管护组,落实管护经费,对灌木林及疏幼林实施抚育,禁止人畜破坏;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全部退耕,布设水保林,种植柳杉和喜树;15~25度的坡耕地适地种植板栗、核桃、苹果等经果林;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块,实施坡改梯工程,大面积进行基本农田改造,同时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合理布设谷坊和排洪沟,使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水保办始终坚持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合理布设封禁、水保林、经果林、梯田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构筑一个立体的水土保持防治林系,落实山、水、田、林、路统一治理的模式,对该流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控制了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改善日新月异。
为保证项目进展高效有序,县水保办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和验收标准,成立了《“长治”工程项目部》、《小流域治理领导小组》、《工程验收领导小组》、《乡村两级管护小组》。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负责制度》、《工程指挥部岗位责任制》、《安全组责任制度》、《技术组责任制度》、《宣传组责任制度》、《后勤组责任制度》、《工程技术培训制度》、《工程管护制度》、《技术员蹲点制度》、《工程措施、质量标准及验收办法》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吸取管理体制不顺、各种措施综而不合、施工进度滞后等的教训,对工程实行完成一批、验收一批、合格一批、付款一批,大力推行水土保持“三项制”,克服过去项目法人不清、责任不到位、建设时断时续等弊端,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进度质量、投资分配等进行全面控制,消除施工质量不高、实施进度无保障、投资滞后等困扰工程建设的因素。在技术上,以骨干工程为先导,尤其在退耕还林上,采取从上到下、从高到低、先易后难、逐步退耕的方法,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管得好;其次在工程措施的施工中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改变过去施工队伍技能低下的问题,派专职的技术人员到治理现场蹲点进行指导、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组建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小组,对工程定期检查,保证工程按设计、按时按质竣工。因此,工程进展神速,治理成效显著,达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资金能及时、足额到位,杜绝单位或个人挪用挤占水保治理资金,项目一开始,县水保办就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起专账、专户储存、专项管理,及时拨付,并配备了专门的财务人员。每笔资金均按验收人员的验收报告,施工队伍工程项目建设的材料费发票、材料发放清册、工程验收单和民工劳务兑现花名册,由单位主管领导签字、财会部门盖章后拨付,保证民工工资足额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调动广大群众治理的积极性。
安落河小流域竣工后,县水保办将治理成果移交给化作乡人民政府,明晰产权。同时,按照“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水保办建立了完善的后续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对各类措施分别明确管护的具体要求,由化作乡政府与村、农户层层签订管护责任合同,将水保项目的管护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水保工程发挥最佳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www.xing528.com)
1999年,在县水保办和化作乡的大力支持下,流域内共修建坡改梯124.67km2,营造水土保持林153.47km2,种植经济果木林111.47km2,封禁治理179.13km2,保土耕作130.87km2,修筑谷坊1座、蓄水池10口、排灌沟渠3.6km、沉沙池10口。通过上述措施的合理配置,形成了立体的防护结构,并调整了流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改变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作法。5年过去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农民摆脱了贫困,已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经过县水保办及项目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安落河小流域已建成了防止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护体系:山顶实行封禁治理,坡度大的山腰种植水保林,坡度小的山脚种植经果林或实施坡改梯等工程,并配套拦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改变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现象,降低了洪灾的发生次数,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蓄水保土效果明显,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沟道径流泥沙含量。据测算,新增的治理措施平均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2.46万t,拦蓄径流115.77万m3,减蚀率和蓄水率分别达到71.29%和70.36%。
安落河小流域坡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由治理前的77.85%下降到治理后的50.29%,林草植被面积比治理前增加了18.81%,增加到43.06%。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改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打破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实现了从坡耕地要粮向增大梯坪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量的转变,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地表径流,降低了洪峰流量,增加了流域的蓄水保土能力,增强了抗灾和抗旱能力。
通过调整安落河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发展流域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坡改梯和保土耕作使安落河流域每年增产粮食48万kg,每年人均占有粮食420kg;经果林中的苹果、核桃、板栗,每年收获果品18.51万公斤;薪柴新增7.66万kg,增加产值66万元;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0.07hm2提高到治理后的1hm2,年人均产值治理后达到2931元,年均纯收入由治理前850元增加到治理后的1809元。当年安落河小流域内的枪杆岩村苗寨组,98%是苗族同胞,全部居住在低矮的土墙茅草房,一年没有半年粮,常常靠到化作街上打短工养家糊口。自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原来的中等土已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的水平梯田,耕地少了,但粮食却增加了很多,用村民小组长杨兴华的话说,每家每户不但解决了温饱,还能喂一头猪过年,“长治”工程真好!现在勤劳的苗族人民,已有85%进入了砖瓦房,望着逐渐进入丰产期的苹果树,拿着沉甸甸的板栗、核桃,农民们喜上眉梢。
一是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项目的实施,大部分地方实现了农户增产、增收;改善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二是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的农、林、牧业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165∶60∶1调整为235∶215∶2,农耕面积明显减少,林牧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促进了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和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走上了农、林、牧并举的大农业路子。农、林、牧、副业产值由治理前的183万元增加到治理后的278万元,农、林、牧、副业结构由治理前的50∶7∶10∶5调整为治理后的100∶14∶18∶9。三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加快了安落河小流域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增强了农民的商品意识、经济意识和文化意识。
安落河小流域以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模式,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度的施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达到了“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的建设目的,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在“长治”下一期工程中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经费管理指明了道路,为纳雍县水保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