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一些地区的严重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当地首要的环境问题,并且在长期以来造成了多方面的严重后果。
长江流域多数山丘地区坡度陡,土层薄,雨量大而集中,土壤抗蚀年限短。严重的水土流失,首先导致土层减薄、肥力下降。如四川会理县1958年第一次土壤普查时,全县土层厚度在50cm以下的薄土为2680hm2,1982年普查,全县土层厚度在33cm以下的薄土即达6047hm2。云南巧家县的5.38万hm2坡耕地中,耕层小于20cm的达3.16万hm2,占58.8%。贵州毕节地区耕层小于15cm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9.3%。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三峡库区19个县(市、区)的调查结果,库区退化土壤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3.7%,大部分地区的有效土层在30~50cm之间,土壤养分普遍缺乏。严重侵蚀的土壤,其各种养分含量仅为轻度流失土壤的1/5~1/10。
二是土地的砂砾化和石化现象严重。在风化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砂岩出露地区,土壤砂砾化问题突出。湖北秭归县的耕地中,砾石含量超过30%的旱地占旱地总面积的36%。而在石灰岩、石英砂岩出露地区,土层浅薄,石化过程发展迅速。贵州清镇、赫章等县,每年石化的土地面积均达330~400hm2之多。
三是山下的良田频繁遭到水冲沙压,逐渐损毁。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坝,20世纪50年代有良田260余hm2,现已被毁100hm2。一些地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两岸农田成为排水困难、冷浸低产的“落河田”。仅在湖北黄冈地区,就有落河田3.3万hm2,江西赣州地区有落河田4.0余万hm2。
长江流域不少山丘地区人口密度较大,耕地资源有限。土壤退化,耕地丧失,使得原来就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变得更为尖锐,群众因失去土地而被迫搬迁的事例时有发生。如湖北省郧西县因水土流失,1980年前后就有40个生产队无土可种,不得不迁往他乡。因此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诸多危害中,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最为突出,抢救土地资源刻不容缓。
2.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导致干旱缺水
植被减少和土层变薄,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干旱灾害加剧。据四川省历史资料分析,全省自1801~1975年的175年间,平均每5年出现2次旱灾,而1951~1983年的33年间,除1954和1956年两年外,各年均有不同程度旱灾发生。20世纪50年代3年一大旱,60年代两年一大旱,70年代十年八旱。
不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山泉枯竭,人畜饮水困难。云南巧家县20世纪50年代有山泉3020个,至1981年干枯708个,其余山泉流量也在减少,数百户农民因缺水迁往外地。昭通市水源基地城北大龙洞,泉水最枯流量50年代初为0.28m3/s,至80年代减少到0.13m3/s。大、小龙洞一带原有山泉50处,现仅存30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各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累计解决了5188.2万人、371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但到1997年底,全流域仍有1608.7万人、1557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需要解决。
3.泥沙淤积水利设施,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www.xing528.com)
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些河流来沙增加。泥沙淤积下游水库、塘堰等水利设施,降低工程效益,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据对长江上游水库塘堰淤积的典型调查估算,各类水库的平均年淤积率为0.68%,年淤积量达1.40亿m3;各类塘堰的平均年淤积率1.93%,年淤积泥沙0.60亿m3。淤积严重的如白龙江下游碧口水电站,1975年11月建成蓄水,总库容5.21亿m3,至1987年淤积泥沙已占总库容的33.6%,平均年淤积率达2.8%。大渡河龚嘴电站1971年蓄水运用,总库容3.57亿m3,至1987年累计淤积泥沙2.2亿m3,占总库容的61.6%,平均年淤积率达4.1%。贵州省威宁县冲子河水库1978建成,至1984年淤积泥沙已占总库容的69.3%,年淤积率达9.9%。织金县火冲口和草冲口两座水库,建成当年即被淤平。江西省赣县1958~1980年所建的43座小(2)型水库,淤积泥沙平均占总库容的24%,其中9座淤满失效。
4.洪涝灾害
在长江流域不少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区域性洪涝灾害日趋频繁。如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武都河段,1957~1984年实测,河床累计淤高3.32m,平均每年抬高12.3cm,致使同流量下水位普遍抬高2.5m左右,对武都城区安全构成威胁。湖南省调查统计,长度大于5km的5431条河流,有70%的河床20世纪50年代以来淤积抬高。1996年,沅水流域的洪水只相当于20~30年一遇,但是由于河床淤积等原因,却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江西赣江上游的各主要支流,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床普遍淤高0.5~2.1m,下游尾闾淤高1m,致使水位相应抬高。
水利设施和河流、湖泊的泥沙淤积,增大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防洪压力。大量湖泊泥沙淤塞,加之盲目围垦,日渐萎缩。洞庭湖全盛时(1825年)面积6000km2,1949年尚有湖面4350km2,容积293亿m3,至1984年湖面已萎缩至2691km2,容积仅174亿m3。据1951~1987年实测,平均每年经长江分流和湘、资、沅、澧入湖淤积的泥沙多达1.45亿t。鄱阳湖1949年海拔高程22m以下的湖面为5340km2,到1983年已减小到3914km2。1954~1984年实测,平均每年淤积泥沙1052万t。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多年来虽然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局部河段在一定时段内的淤积对防洪亦有一定影响。如干流城陵矶至汉口长约235.6km的河段,据实测水道地形图量算,1966~1986年河床淤积总量达2.0亿m3,河床平均淤高0.43m,从而使本河段的防洪形势更为严峻。
5.影响航运,缩短航程
一些支流由于河床淤积抬高,缩短了通航里程,失去舟楫之利。四川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通航河流91条,航程1.6万km,由于河道泥沙淤积和其他原因,到1983年通航河流仅56条,航程减至0.8万km。据湖南省内河航道普查资料,该省历史上最高通航里程为15000km左右,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减少约5000km,其中因泥沙淤积减少617km,占12.3%。湖北省交通厅1979年航道普查资料表明,全省计有通航河流214条,通航里程7899.3km,比1960年减少6456km,其中泥沙淤积是一个重要原因。江西省20世纪50年代有通航河流259条,现已减少到62条。据省航道处调查,1957~1978年全省航道里程缩短977km。
6.山地灾害日趋频繁
在流域内地质、地貌条件恶劣、环境脆弱的地区,一些主要因自然因素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也往往因人类不合理经营活动的诱发而愈演愈烈。据四川省统计,全省泥石流活跃的县在20世纪30年代只有13个,到80年代已有130多个县分布有泥石流,全省受滑坡、岩崩、泥石流威胁的县城达100多座,场镇200多个。1981年洪灾,全省共爆发泥石流1000多处,发生滑坡、岩崩6万多处。云南省小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有泥石流沟38条,80年代已发展到107条,1971~1978年发生泥石流173次,而1979~1985年共发生泥石流313次,昆明至东川的铁路雨季被迫停运,后不得不重行改线。甘肃陇南的白龙江流域,随着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泥石流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武都县自1962~1984年的22年间,泥石流灾害损失及善后处理费用达2亿元以上,平均每年近1000万元,因受泥石流袭击而搬迁的村庄达11个。
因此,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群众生活贫困。据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调查统计,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共有18片,508个县,其中长江流域就有6片,近200个县,贫困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1/3,大多是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在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的592个贫困县中,长江流域有203个,占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