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ICRP将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划分为随机性效应和非随机性效应。随机性或非随机性效应是按照生物效应发生规律的性质来划分的。
ICRP1990年建议书又将非随机性效应改为确定性效应,因为构成这种效应的基础是细胞死亡,放射线引起细胞死亡是一种随意性过程,把它称为非随机性效应不够妥当,改为确定性效应是由于这些效应在成因上是由放射线能量沉积事件决定的,因此被译为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的含义是当照射剂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细胞死亡会超过细胞增殖补充或代偿能力,此时确定性效应必然会出现,故又称为必然性效应。
ICRP于2007年发布了新的放射防护建议书,正式代替其1990年建议书。修订后的建议书包括了对辐射所致非癌症健康效应危害的考虑,由于日益认识到其中有些效应并不是仅仅在受照时决定,在受辐射照射之后也可被修饰,因此,现在被称为组织反应,建议用以替代确定性效应这一术语,或用作确定性效应的同义词。
(一)随机性效应(www.xing528.com)
随机性效应是指发生概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一般认为,在辐射防护感兴趣的低剂量范围内,这种效应的发生不存在剂量阈值。主要的随机性效应是遗传效应和致癌效应。
(二)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是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如眼晶体的白内障,皮肤的良性损伤等),超过阈值时,剂量愈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越大。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60号报告发表之前,确定性效应被称为非随机性效应(nonstochastic effects)。评价确定性效应,最适宜的量是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单位是Gy;不管何种类型的电离辐射或吸收介质,均可应用。评价随机性效应,表示个人危险度的量是全身的有效剂量,单位是Sv;但在有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大剂量照射时,不宜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