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氮的原理、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
【原理】 二乙酰在强酸加热的条件下与尿素缩合成红色的4,5-二甲基-2-氧咪唑化合物(Fearom反应),颜色深浅与尿素氮的含量成正比。因二乙酰不稳定,故试剂中用二乙酰一肟代替,后者与强酸作用产生二乙酰。
【试剂】
1.酸性试剂 在三角烧瓶中加无氨去离子水约100ml,然后缓缓加入浓硫酸44ml,及85%磷酸66ml,冷至室温后,加入氨基硫脲50mg及硫酸镉(3CdSO4·8H2O)2 g,溶解后用无氨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ml。置棕色瓶中,4℃冰箱可稳定6个月。
2.179.9mmol/L二乙酰一肟溶液 称取二乙酰一肟20 g溶于无氨去离子水中并定容至1 000ml,置棕色瓶内,4℃冰箱可保存6个月。
3.14mmol/L尿素氮标准液 称取干燥纯尿素42.0mg,溶于少量无氨去离子水中,移入容量瓶,再加无氨去离子水稀释至100ml,加0.1 g叠氮钠或氯仿数滴防腐,4℃冰箱可稳定6个月。
【操作】
(1)取3支16mm×10mm试管,按下表进行操作:(www.xing528.com)
混匀,置沸水浴中煮沸12min,取出置冷水中冷却3~5min,在波长540 nm处比色,以空白管调零,分别读取测定管吸光度Au及标准管吸光度As。
(2)计算:血清尿素氮(mmol/L)=Au/As×14。
【附注】
1.参考范围 3.6~14.2mmol/L。
2.临床意义 尿素是人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由肾脏排泄,血清尿素氮的测定可以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尿素氮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个方面。
(1)生理性因素:血清尿素氮的浓度与摄入的蛋白质量密切相关。蛋白质摄入量增加,血清尿素氮增加,反之则减少。
(2)病理性因素:血清尿素氮浓度病理增加的原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3个方面:①肾前性主要见于心力衰竭、消化道或手术大出血、创伤、烧伤等疾病引起的休克,还可见于剧烈呕吐、幽门梗阻、肠梗阻和长期腹泻等;②肾性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肾病晚期、肾衰竭及中毒性肾炎等;③肾后性疾病如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等导致的尿路受压等。
血清尿素氮减少较为少见,妊娠妇女由于血容量增加以及胎儿同化作用可导致尿素氮减少;因尿素主要在肝脏合成,严重的肝病,如肝炎合并广泛性肝细胞坏死时,导致肝脏合成尿素的功能障碍,血尿素氮清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