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

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含氮激素的作用过程中,激素将信息传至靶细胞,再由cAMP将信息在细胞内传播。因此,将激素称为第一信使,细胞内的cAMP称为第二信使。机体内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并不是绝对的。如甲状腺激素虽属含氮激素,却可改变膜的通透性而进入细胞内,通过细胞核内调节基因表达发挥作用。图13-2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示意图S:激素;R1:胞质受体;R2:核受体

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

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把信息传递到细胞内,进而产生生物效应。激素的化学性质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相同。

(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1.第二信使学说的基本内容 Sutherland等于1965年提出著名的“第二信使学说”,认为含氮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达靶器官或靶细胞,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激活细胞膜上的鸟苷酸调节蛋白(简称G蛋白),继而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在Mg2+参与下,促使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后者通过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系统,使蛋白质磷酸化或脱磷酸化,从而诱发靶细胞内特有的生物学效应,如腺细胞分泌、肌细胞收缩、细胞内某些酶促反应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等。cAMP发挥作用后,即被细胞内磷酸二酯酶降解为5′-AMP而失活(图13-1)。

在含氮激素的作用过程中,激素将信息传至靶细胞,再由cAMP将信息在细胞内传播。因此,将激素称为第一信使,细胞内的cAMP称为第二信使。

图13-1 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H:激素;R:受体;AC:腺苷酸环化酶;PDE:磷酸二酯酶;Pka:活化蛋白激酶;cAMP:环磷酸腺苷;G:鸟苷酸调节蛋白

2.受体的调节 第二信使学说中,激素与受体相互识别、相互诱导,进而改变自身的构型以相互适应并结合。受体的数量以及受体与激素的亲和力(结合能力)可以随体内激素水平而变化。当某一种激素与受体结合时,该受体或其他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增加称为上调,该受体或其他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降低称为下调。例如,糖皮质激素能使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β受体数量增加,与儿茶酚胺的亲和力增强;而长期使用大剂量的胰岛素淋巴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亲和力降低。(www.xing528.com)

3.细胞内信使的种类 实验证实,cAMP是含氮激素的第二信使,但不是唯一的第二信使。近年来有实验证实细胞内可能作为第二信使的物质还有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IP3)和Ca2+等物质,它们在激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许多研究表明,当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介导,可激活细胞膜内的磷脂蛋白,激活蛋白激酶,促进蛋白质磷酸化,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状态。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调节学说

类固醇激素的受体一般存在于胞质和胞核内,分别称为胞质受体和核受体。类固醇激素脂溶性高,分子量小,容易扩散进入细胞内。类固醇激素进入细胞后先与胞质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质受体复合物,后者发生变构,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受体结合,转变为激素-核受体复合物,后者与染色质的非组蛋白的特异位点结合,启动或抑制该部位的DNA转录,促进或抑制mRNA的形成,从而诱导或减少某种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发生相应的功能改变(图13-2)。

机体内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并不是绝对的。如甲状腺激素虽属含氮激素,却可改变膜的通透性而进入细胞内,通过细胞核内调节基因表达发挥作用。某些类固醇激素也可作用于细胞膜结构,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也就是说,含氮类激素可以有核内作用,类固醇激素也可以引起非基因组效应,充分体现了激素作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图13-2 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S:激素;R1:胞质受体;R2:核受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