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皮质的电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机体在安静时,未接受任何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自身具有的持续性和节律性电位变化,即自发脑电活动;另一种是刺激外周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大脑皮质某一区域产生的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即皮层诱发电位。使用脑电图机在头皮表面用双极或单极导联记录法,所记录到的自发性脑电变化,称为脑电图(EEG)。
(一)脑电图的正常波形
依据自发脑电波频率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基本波形(图12-18)。
图12-18 正常脑电图的4种基本波形
1.α波 是一种频率为8~13次/秒、振幅为20~100μV的慢波,呈梭形。在清醒、安静、闭眼时出现。睁眼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转而出现β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如果被试者又安静闭眼,则α波又重新出现。
2.β波 频率为14~30次/秒、振幅为5~20μV的快波。在睁眼、兴奋、激动和注意力集中时出现。一般认为,新皮层在紧张活动状态下的脑电活动主要表现为β波。(www.xing528.com)
3.θ波 频率为4~7次/秒、振幅为100~150μV的慢波。一般在困倦时出现。
4.δ波 频率为0.5~3次/秒、振幅为20~200μV的慢波。一般在睡眠期或婴儿期出现。
一般认为,大脑皮质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脑电波有所变化。当许多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趋于一致时,就会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化;而当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一般认为,脑电波由高振幅的慢波转化为低振幅的快波时,表示大脑皮质兴奋过程的加深;而由低振幅的快波转化为高振幅的慢波时,则表示大脑皮质抑制过程的加深。
(二)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脑电波形成的机制有许多假说。较多的人认为,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由神经细胞的突触后电位形成的。但不是单个细胞的突触后电位能够引起的,而是由大量神经元同时发生突触后电位总和后引起的明显电位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脑电波节律的形成有赖于皮层下结构特别是丘脑的活动。脑电图对癫癎、脑炎、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对癫癎患者有较重要的诊断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