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与小脑联系的传入和传出纤维情况,可将小脑划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3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它们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发挥不同的作用。
1.维持身体平衡 前庭小脑主要是指绒球小结叶,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实验中发现,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猴,表现为身体倾斜,不能站立,平衡功能严重失调,但其随意运动仍能协调。临床上,第四脑室肿瘤的患者,由于肿瘤压迫损伤绒球小结叶,患者出现站立不稳,但肌肉运动协调仍然良好的症状。绒球小结叶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其反射途径为:前庭器官→前庭核→前庭小脑→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
2.调节肌紧张 脊髓小脑是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的,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这部分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本体感觉信息,但前叶还接受视觉、听觉的传入信息,后叶的中间带区还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小脑前叶蚓部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两侧部有加强肌紧张的作用,因此,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调节有抑制和易化双重作用。它们的作用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的活动实现的。在进化过程中,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易化作用逐渐占主要地位。后叶中间带区也有易化肌紧张的作用,因此,人类小脑损伤后主要表现为易化作用减弱,即肌紧张降低、肌无力等。(www.xing528.com)
后叶中间带区与大脑皮质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它在执行大脑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方面起重要作用。当切除或损伤这部分小脑后,受害动物或患者出现的主要症状有:①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②小脑共济失调: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及限度将发生很大的紊乱,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因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意向性震颤。患者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速转换动作。例如,上臂不能不断交替进行内旋与外旋。但在静止时肌肉不表现出异常的运动,因此说明,这部分小脑是在肌肉运动进行过程中起协调作用的。
3.协调随意运动 由上述可知,脊髓小脑后叶中间带可参与协调随意运动,另外,皮层小脑也具有协调随意运动的功能。皮层小脑主要是指小脑半球的外侧部,接受大脑皮质广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传来的信息,并与大脑形成反馈环路,因此,皮层小脑主要参与了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过程。例如,在学习某种精巧运动的初始阶段,大脑皮质通过锥体系所发动的运动是不协调的,这是因为小脑尚未发挥其协调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小脑与大脑皮质之间不断进行着联合活动,同时,小脑不断接受感觉传入冲动的信息,并逐步纠正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偏差,使运动逐步协调起来。当精巧运动逐渐熟练完善后,皮层小脑中就储存了一整套程序,以后大脑皮质要发动精巧运动时,首先通过下行通路从皮层小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程序,并将程序回输到大脑皮质运动区,再通过锥体束发动运动。这时所发动的运动快速几乎不需要思考,而且可以非常协调和精巧。学习打字或演奏,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