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往往产生痛觉。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在临床上,疼痛又常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因此,认识痛觉产生的原因及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痛觉感受器 一般认为,痛觉的感受器是一些游离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等处。痛觉不需要特殊的适宜刺激,任何形式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都能产生痛觉,其产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感受痛觉的游离神经末梢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各种伤害性刺激可引起组织释放致痛物质(K+、组胺、H+、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这些致痛物质使游离神经末梢发生除极,进而产生痛觉传入冲动,传入中枢引起痛觉。
2.皮肤痛觉与传导通路 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引起快痛和慢痛两种性质不同的痛觉。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明确的“刺痛”,在刺激的瞬时很快发生,消除刺激后很快消失;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清楚的“烧灼痛”,在刺激后0.5~1.0 s才能被感觉到,痛感强烈并且难以忍受,撤除刺激后痛感仍然持续几秒钟,并常常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
传导快痛和慢痛的神经纤维和传导路径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了两者的性质不同。研究证实,传导快痛的神经纤维主要是直径粗、有髓鞘的Aδ类纤维,其传导速度快,兴奋阈较低;传导慢痛的神经纤维主要是直径细、无髓鞘的C类纤维,其传导速度慢,兴奋阈较高。在传导路径上,快痛是经过脊髓丘脑侧束、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而产生的定位明确的痛觉;慢痛是经过脊髓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和边缘系统而产生定位不清楚的痛觉和情绪反应。(www.xing528.com)
3.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内脏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它与皮肤痛相比具有以下特征:①疼痛缓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明确、对刺激分辨能力差。②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但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敏感。③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常伴有牵涉痛。
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疾病常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出现牵涉痛的部位与真正产生疼痛的患病内脏器官有一定的解剖关系,例如,心肌缺血或梗死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的疼痛;胆囊病变时,牵涉到右肩区出现疼痛;阑尾炎时,常感上腹部或脐区有疼痛。牵涉痛的出现在临床上对诊断某些疾病有一定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