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枢兴奋传布特征:正常人体功能第二版成果

中枢兴奋传布特征:正常人体功能第二版成果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经系统在进行反射时,兴奋在中枢传布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复杂得多,具有以下特征。此外,突触也是整个反射弧中最容易出现疲劳的部位。

中枢兴奋传布特征:正常人体功能第二版成果

神经系统在进行反射时,兴奋在中枢传布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复杂得多,具有以下特征。

1.单向传递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中枢的传递一般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即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给突触后神经元,不能逆转。这是因为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故神经系统内反射活动的兴奋扩布总是有一定方向的,即由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再传向传出神经元。近年来研究发现,突触后膜也能释放一些物质,如一氧化氮、多肽等,逆向传递到突触前膜,影响突触前神经元的递质释放过程。因此,单向传递并不是绝对的。

2.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突触时,需要经过神经递质释放、扩散及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后电位等一系列过程,消耗时间较长,这种现象称为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根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时间为0.3~0.5ms,因此,反射活动中通过的突触数越多,中枢延搁所耗时间就越长。

3.总和 在中枢内,兴奋由若干传入纤维同时传导冲动或单根神经纤维多次发放冲动到同一神经中枢,则这些冲动的作用可以发生协同效应,这种现象称为兴奋的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及时间性总和两种。空间性总和是指由多根神经纤维同时传导冲动到同一突触后神经元,同时产生的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叠加起来,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触发动作电位,其发生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的聚合式联系;时间性总和是指单根传入纤维连续传入多个神经冲动,使突触后神经元上相继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叠加起来,若达到阈电位即可触发动作电位。(www.xing528.com)

4.兴奋节律的改变 实验中发现,在反射活动中,如同时分别记录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可测得两者的冲动频率并不相同。这是因为传出神经的频率除了取决于传入神经的节律外,还受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功能状态的影响。

5.后发放 在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产生后发放的原因之一是中间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另一原因与反馈有关,如效应器发生反射时,本身的感受装置(如肌梭)受到刺激,兴奋冲动又沿传入神经传到中枢,通过反馈作用纠正和维持原先的反射活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突触部位对内环境的变化很敏感,低氧、二氧化碳增多、麻醉剂等因素均可作用于中枢而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此外,突触也是整个反射弧中最容易出现疲劳的部位。实验中发现,用较高频率的刺激连续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一段时间后,突触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会很快减少,反射活动明显减弱。疲劳产生的原因可能与突触前膜内递质的耗竭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