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常人体功能中体液调节及醛固酮、肾素的重要作用

正常人体功能中体液调节及醛固酮、肾素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变化均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因此,醛固酮对维持血浆K+、Na+平衡和正常细胞外液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肾素的分泌受多种因素调节。

正常人体功能中体液调节及醛固酮、肾素的重要作用

(一)抗利尿激素

1.合成与分泌部位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又称血管升压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合成与分泌,其分泌颗粒沿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垂体后叶储存并释放入血。生理条件下,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量较少。

2.作用与作用机制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是: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了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AMP增加,使胞浆内含水通道的囊泡转移至管腔膜上,增加了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从而水转动加速。

正常人的尿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血中ADH含量的影响。当ADH分泌增加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反之,当ADH分泌减少时,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崩症患者下丘脑-垂体束的功能发生障碍,ADH的释放大为减少甚至缺乏,每天尿量可达10~20 L以上。

3.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 正常安静状态下,经常有少量ADH释放,以维持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变化均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和循环血量减少时,均可引起ADH分泌和释放增多;反之,其分泌和释放将减少。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周围区域有晶体渗透压敏感神经元,通常称为渗透压感受器。它对其周围渗透压的改变非常敏感,只要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1%~2%,就可被感受。当体内失水时(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加强,可使ADH合成和释放增加,从而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结果保留了体内的水分,有利于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正常(图10-12)。反之,当大量饮入清水时,如在10分钟内饮入1 000ml清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则ADH的合成和释放减少,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这种由于一次性的大量饮用清水,反射性地引起ADH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而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water diuresis)。

若饮用的是等量生理盐水,尿量仅在30min后轻度增多,这是因为水盐被同时吸收入血,血浆晶体渗透压不会发生改变的缘故。

(2)循环血量的改变:循环血量的改变可以通过心房(主要是左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地影响ADH的释放。血量过多可刺激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ADH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使尿量增加,排出过多的水分。反之,当循环血量减少时,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则ADH的合成和释放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以保留较多水分,有利于血容量和血压的恢复(图10-12)。

图10-12 抗利尿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

(3)其他因素:疼痛、焦虑、情绪紧张等可通过中枢途径引起ADH分泌增多,寒冷等可抑制ADH分泌。此外,心房利钠尿肽也可抑制ADH的分泌。(www.xing528.com)

(二)醛固酮

1.分泌部位 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2.作用与作用机制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主动重吸收和K+的分泌,故有保钠排钾作用。Na+重吸收的同时,C1-img和水也随之进行重吸收。另外,还可使Na+-K+交换和Na+-H+交换增加,使K+、H+排出增多。因此,醛固酮对维持血浆K+、Na+平衡和正常细胞外液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醛固酮的作用机制是: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后,与胞浆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后者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进而使管腔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大,线粒体内ATP的合成和管周膜上钠泵的活性增加,以及Na+-H+交换和Na+-K+交换过程增强。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患者醛固酮分泌增多,可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和低血钾,此外,因血量增多还可引起高血压。反之,如果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醛固酮分泌减少,则钠、水大量丢失,可出现血量减少和低血压现象。

3.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浆Na+、K+浓度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是由近球小体中的球旁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I,后者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主要存在于肺组织)和氨基肽酶的催化下相继水解成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均有收缩血管和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作用。只不过血管紧张素Ⅱ收缩血管的作用较强,血管紧张素Ⅲ主要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肾素的分泌受多种因素调节。目前认为来自入球小动脉处的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感受器的传入冲动是引起肾素分泌的最有效刺激。如图10-13所示,当循环血量减少,全身动脉血压下降超出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能力时,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血压也下降,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入球小动脉处牵张感受器兴奋,肾素分泌增多;同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将减少,Na+的滤过量也将随之减少,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使致密斑感受器兴奋,也使肾素分泌增多。此外,球旁细胞受交感受神经支配,当全身动脉血压下降时,交感神经兴奋,同样可使肾素分泌增多。

图10-1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生成和作用示意图

(2)血K+和Na+浓度:血K+浓度升高或血Na+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反之,血K+降低或血Na+升高,则醛固酮分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对血K+浓度的改变较为敏感,血K+只要升高0.5mmol/L就能引起醛固酮分泌,而血Na+浓度必须降低得较多时才能引起同样的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