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排空机制及影响因素

胃排空机制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胃的排空及其机制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内多种感受器,又反射性地引起胃运动减弱,胃内压降低,当等于十二指肠内压时,胃排空就停止。由此可知,引起胃排空的动力是胃的运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当大量食糜尤其是盐酸或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后,可引起小肠黏膜释放肠抑胃素,它的作用是抑制胃的运动,延缓胃排空。

胃排空机制及影响因素

胃内机械性消化是通过胃的运动实现的。在非消化期,胃的运动不明显,进食之后,胃的运动才变得明显起来。

图9-3 胃的蠕动

(一)胃的运动形式

1.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部平滑肌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胃内无食物时,胃容积约为0.5 L,进食之后,胃容积可增大到1.0~2.0 L,而胃内压升高却很少。它的生理意义是使胃的容量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涌入,以完成储存和容纳食物的功能,同时保持胃内压的不变。

2.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的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对于维持胃的形态和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胃被充盈后,紧张性收缩逐渐加强,使胃内压升高,一方面促使胃液渗入食物内部,有助于化学性消化,另一方面由于胃内压增加,使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增大,可协助食糜向十二指肠方向移动。

3.蠕动 食物入胃后约5min蠕动即开始,蠕动波是从胃中部开始,逐渐向幽门方向传播,其频率为每分钟3次左右,一个蠕动波约需1min到达幽门(图9-3),胃的蠕动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蠕动开始较弱,越来越强,在胃窦处明显加强,可驱使1~3ml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这种作用称为幽门泵。并不是每一个蠕动波都能到达幽门,有些蠕动波到胃窦后即行消失。当收缩波超越胃内容物并到达胃窦终末部时,由于胃窦终末部的有力收缩,部分胃内容物将被反向地挤回胃体。胃内容物的这种后退非常有利于食物和消化液的混合,还可机械地磨碎块状固体食物。胃蠕动的生理作用是:①促进食糜与胃液混合,以利于化学性消化;②研磨固体食物;③推进食糜从胃体向幽门方向移动并控制它向十二指肠排出。(www.xing528.com)

(二)胃的排空及其机制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min左右开始排空。混合食物由胃全部排空的时间为4~6 h,食物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组成和性状有关。一般来说,稀的食物比稠的食物排空快;小分子食物比大分子食物排空快。在3种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的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在消化期,由于食物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增强,因而提高了胃内压,当胃内压超过十二指肠内压时,克服了幽门部的阻力,食糜就排入十二指肠,每次排入十二指肠的食糜约为5ml。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内多种感受器,又反射性地引起胃运动减弱,胃内压降低,当等于十二指肠内压时,胃排空就停止。由此可知,引起胃排空的动力是胃的运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胃的排空受两种方式控制。一种方式是胃肠道的反射,它包括胃内与肠内的两个方面。当大量食物进入胃内后,胃受到食物的机械刺激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及壁内神经丛反射使胃的蠕动和紧张性收缩增强,胃内压升高,促进胃的排空。迷走-迷走反射是由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将冲动传至中枢,再通过迷走神经中的传出纤维兴奋引起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增强。壁内神经丛反射是指当胃粘膜感受器受刺激时,通过壁内神经丛内的感觉神经元将信号直接或间接传递给运动神经元,最终引起胃运动加强。肠内反射是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减慢胃的排空,此反射称为肠-胃反射。这是一组协调的反射,胃的反射性运动增强促进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胃内容物又启动肠胃反射抑制胃的排空,这样就保证胃内容物有序的逐步排空入肠。

胃排空的另一种控制方式是体液机制:胃内刺激引起促胃液素释放,可促进胃的排空。当大量食糜尤其是盐酸或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后,可引起小肠黏膜释放肠抑胃素,它的作用是抑制胃的运动,延缓胃排空。这种激素是由小肠壁分泌,并通过血流带到胃壁,因此,胃的排空就是从胃及十二指肠两个方面通过神经及体液两种方式来调控的(图9-4)。

图9-4 胃排空发生与延缓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