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血型(blood group)一般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它对输血有重要意义。
知识小贴士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红细胞血型的人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助教Landsteiner,那是在1900年。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为以后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证,为此,他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奖,并赢得了“血型之父”的美誉。开始时,他只发现了人类红细胞血型A、B、C三型。1902年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发现了A、B、C之外的第4型。1928年国际联盟卫生保健委员会将这4型正式命名为A、B、O、AB型,这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在以后的数十年里,科学家又相继发现了几种血型。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发现了Rh血型。到1995年,共发现23个红细胞血型系统。
早在1901年,Landsteiner首先发现有些人的血液互相混合时,会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而有些人的血液相混合时,却不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从而将人类的血液分成若干类型。现已明了,红细胞凝集实际上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膜表面含有多种特异性抗原(凝集原),血清中则含有多种抗体(凝集素),若红细胞凝集原与其相对抗的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现已发现的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0多种,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和判定 ABO血型系统是依据红细胞膜上A、B凝集原的有无及种类来分型的。凡红细胞膜上只有A凝集原者称A型;只有B凝集原的为B型;A、B凝集原均有者为AB型;A、B凝集原均无者为O型。在人类血清中含有与上述凝集原相对应的天然凝集素,即抗体。凝集素也有两种,分别称为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在同一个体血清中,不存在对抗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所以,任何一个人的红细胞都不会被自身的血清凝集素所凝集。ABO血型系统中各血型凝集原和凝集素分布情况见(表6-5)。我国人的血型调查表明,汉族人中O型、A型和B型约各占30%,AB型约占10%。
表6-5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www.xing528.com)
临床上ABO血型的鉴定方法,是用已知的标准抗A血清(含抗A凝集素)和标准抗B血清(含抗B凝集素),分别与被鉴定人的红细胞混悬液相混合,依其发生凝集反应的结果,判定被鉴定人红细胞表面所含有的凝集原,再根据含有的凝集原类别确定血型。
2.ABO血型的亚型及临床意义 ABO血型系统中有多个亚型,其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A型血有A1、A2两种亚型。A1亚型的红细胞膜上含有A与A1凝集原,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A2亚型的红细胞膜上有A凝集原,但血清中含有抗A1和抗B凝集素。同样AB型中也有A1B和A2B两种亚型。A1型的红细胞可与A2型血清中的抗A1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另外,A2型和A2B型红细胞的抗原性比A1型和A1B型弱得多,在做血型鉴定时,易将A2型和A2B型误定为O型和B型。因此,血清中的不规则凝集素有时在配血实验中,干扰交叉配血的主次侧反应。因此,在输血前检验时应注意血型亚型的存在。
(二)Rh血型系统
Rh凝集原是人类红细胞表面所存在的另一类凝集原,最先发现于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取其学名的前两个字母命名,称为Rh凝集原。现已知Rh血型系统应有6种凝集原,按Fisher命名法,将这6种抗原分别叫C、c、D、d、E、e凝集原,但d凝集原至今没有发现,实际发现的只有5种。其中D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所以凡红细胞表面有D凝集原的称为Rh阳性,没有D凝集原的成为Rh阴性。我国汉族人口中有99%的人是Rh阳性,只有1%的人为Rh阴性者。有些少数民族,Rh阴性者比例较大,如苗族为12.3%,塔塔尔族为15.8%。我国生理学家易见龙首先报道了我国Rh血型的分布,为输血和血型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Rh血型系统没有天然的凝集素,它是后天经致敏才获得的免疫凝集素,即对Rh阴性的人,在输入Rh凝集原以后,体内发生免疫反应才产生抗Rh凝集素。
Rh血型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有两点:一是Rh阴性的人,如果第一次接受Rh阳性人的血,由于他们体内没有天然的抗Rh凝集素,因而不会发生凝集反应,但是他们体内将产生抗Rh凝集素,当他们再次接受Rh阳性输血时,就会发生凝集反应而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在临床上,第二次输血时,即使是同一供血者的血液,也要作交叉配血试验,以避免可能由于Rh血型不合引起的严重问题。其二为Rh阴性妇女怀孕后,如果胎儿是Rh阳性,则Rh凝集原有可能进入母体,或Rh阴性的母体曾接受过Rh阳性的血液,产生了抗Rh凝集素,当抗Rh凝集素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时,可使胎儿血液中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而溶血,导致胎儿的死亡。因此,对于多次怀孕均为死胎的孕妇,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应高度注意检查她是否属于少见的Rh阴性血型,如果是的话,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再次妊娠时新生儿溶血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