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曲长城背阁:阳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代表之一

曲长城背阁:阳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代表之一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曲长城村背阁在阳原县是最具代表性的。曲长城背阁曲长城背阁的传承人是苏世进、冯志成、龚学军。曲长城背阁20世纪80年代以后,阳原县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2009年,曲长城背阁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保护名录。2012年5月2~4日,曲长城背阁表演队百余人,参加河北省第一届园林博览会“张家口文化主题周”活动。

曲长城背阁:阳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代表之一

背阁是流传于阳原县民间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曲长城村背阁在阳原县是最具代表性的。

“阁”即高木架,高约2.5米,由一根直径1.5公分的铁棍和几块木板组成。7~11岁小孩站在一块横板上,在胸前有一片约二十公分长的弧形铁片,正好与小孩前胸的弧度相吻合,用一条粗布带把孩子的上身和腿与架子捆在一起,然后化妆,穿上粉红色宽大的上衣和绿色的长裙作为演出服,裙子长度要遮盖住脚和脚下的踏板。最后把“阁”和上面的孩子一起绑在大人的背上,下面人的头部正好遮住后面露出的一节铁棍,因此从前面看孩子仿佛是凌空站在大人的头顶。演出时大人随着音乐的节奏做舞蹈动作,小孩也随着大人进行扭动、表演。乐队的乐器、曲牌与高跷乐队基本相同。

背阁有单双之分。单背阁是一个大人背一个小孩,双背阁是一个大人背两个小孩,难度较大,因而也更精彩。

曲长城背阁

曲长城背阁的传承人是苏世进、冯志成、龚学军。据龚学军介绍,曲长城背阁传到现在,已经十多代了,苏世进老人的师傅是苏三见,苏三见的师傅是冯志成的父亲,艺名叫“九如斋”。龚学军说:据老人们口头传说,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带来了这种表演形式。曲长城的背阁最早是一个叫“凤贤堂”的表演班的节目,当时背阁有12架单人,1架双人,后来发展到24架单人,2架双人。队形也有讲究,12架意为一年12个月,如果有闰月年,闰几月双架就排在第几位。没有闰月年,表演时双人架就排在最前。

近年来,背阁表演时,一般有两个双架,都排在前头。表演时一般同时出12架或24架,闰月年增加1~2架,排成2路纵队,在乐队的伴奏下缓缓前行。下面的人边走边扭,随之带动上面的小女孩也舞动起来。小女孩手持彩绸,翩翩起舞,因看不见小女孩双脚,恰似悬在空中,引来观众如云,惊叹不已。为安全起见,每架背阁前面有1人手持T形木棍,临时休息时小女孩双手需扶在T形木棍上。(www.xing528.com)

曲长城背阁,从最早作为祈福娱神的舞蹈,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完善发展,现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喜庆娱乐的独特表演形式。每年春节元宵节都要进行表演,只见24个壮汉披红挂绿,“阁”上26个粉琢玉妆的小姑娘长袖舒展,长裙飘飘,在音乐的伴奏下不断舞动,犹如天女下凡,如仙似画,令人如醉如痴,心生向往。

曲长城背阁

20世纪80年代以后,阳原县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县文化馆在传统背阁表演基础上推陈出新,编排了背阁《嫦娥奔月》,设背阁9架,其中8架单人架,一架双人架,双人架上为嫦娥和玉兔,身后一轮明月,其他8架皆做仙女打扮,飘然而舞。

2009年,曲长城背阁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保护名录。

2012年5月2~4日,曲长城背阁表演队百余人,参加河北省第一届园林博览会“张家口文化主题周”活动。节目一亮相,便备受青睐,男女老少纷纷把目光移向飘飘欲仙的背阁,不断用相机手机留下背阁独特、精湛的表演瞬间。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受到省市领导及广大游园人的一致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