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神山之巅,灵境寺的传说

月神山之巅,灵境寺的传说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灵境寺位于阳原治城东南50千米处的月神山之巅。追溯其由来,还有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唐贞元年间,蔚州境内的小五台山上的一个寺院中,有两个年龄相仿的老方丈,一个姓刘、一个姓张。两人都是年少时因家境贫寒,父母养育不起出家入寺的。故此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建造东灵境寺是由老鼠盗土,建造西灵境寺是由井水潮木之说。传说,刘、张二方丈没有事先约定,而他们的圆满日和济贫日却是同月同日。

月神山之巅,灵境寺的传说

灵境寺位于阳原治城东南50千米处的月神山之巅。该寺建于唐贞元年间,明嘉靖中修,清道光、咸丰中重修。寺院傲然伫立,直插云端,金碧辉煌,美丽壮观,朝阳映照、肃穆庄严,乃阳原名胜古迹之一。追溯其由来,还有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唐贞元年间,蔚州境内的小五台山上的一个寺院中,有两个年龄相仿的老方丈,一个姓刘、一个姓张。两人都是年少时因家境贫寒,父母养育不起出家入寺的。虽念佛修道几十年,但农人之苦常挂于怀,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济贫助弱之意。只因彼此在寺内没有主宰之权,故难以如愿。初春一日深夜,俩人私下商定:“离寺远走,另建寺院,实现夙愿。”五更时分,他俩便相助越墙而出,离开寺院。

一路上,刘、张二方丈,饿了讨饭充饥,困了枕石而息,日夜兼程,十分艰辛。一日黄昏,他们来到蔚州北界的一座名叫圆头山下小憩。屈指计算,已走数十日,行程数百里,估计寺院住持难知音讯,可找建寺之地。主意打定后,疲倦稍退,便起步向山上攀登。到达山顶,举目四望,但见此山巅端平坦,且又高耸入云,山下早已夜幕降临,而这里仍视得夕阳如镜,霞光夺目,分外绚丽。眼望着这一切,刘方丈道:“风光妙绝之地!就在此建寺,你看可否?”张方丈长叹一声:“唉,此地确是甚佳,只是无土可取,难以筑寺啊!”刘方丈一听,四下环顾,确实此山均由大块青石所成,清洁光亮,尘土难找。因而,俩人恋恋离去,向西而行。

又走三日,行程300里,刘、张二方丈来到弘州境内的月神山下。此时天色已晚,俩入便找了个避风之处和衣而睡。一觉醒来,天已微亮,立身深吸了几口山晨新鲜空气,顿觉精神大振,心旷神怡。他俩对山仰视,只见此山高得出奇,便信步向上爬去。到达顶端,转身环顾,但见山似月牙,湾朝正东,冈峦迥合,花草丛丛。极目远眺,看得曾登过的圆头山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与此山东西对峙。又俯首瞰视,只见不远处有一石井,水流汩汩,清粼纯净。喝到嘴里,香甜甘醇。刘方丈心中大喜,兴奋地脱口赞道:“幽美胜地,可建寺于此!”张方丈又长叹一声:“这里风光甚好,但无一树木,何以筑寺?”刘方丈听之,恍然大悟,兴致顿消。俩人四目相对,半晌无言。

就在刘、张二方丈犯难惆怅之时,突然天空“轰隆”一声巨响,顿时乌云翻滚,漆黑一团。少顷,不知何处传来一个老翁的话语:“你二位心灵纯洁、积善成德,感动了玉皇大帝,今将神灵境地交予你们,可按诺言建寺济贫。没土老鼠给盗,无木井水给运,用时一喊即可”。话音一落,云消日出。二位方丈寻声找人,不见影踪。思忖片刻,一起商议,若真如此,就彼此各建一寺,更广泛地收集富家之余物,接济贫民之衣食,寺名就叫“灵境寺”。商议妥当,刘方丈自愿回圆头山,告別张方丈踏上了归途。

却说张方丈送走刘方丈后,独自坐在井旁仔细端详,果真井水清澈如镜,用手捧着喝了一口,真是甘之如饴,他正要喊一声“上木头”,可顿时又一想,自己年老,若上来拿不动怎么办?故此举步下山,到附近村庄请人。(www.xing528.com)

各村的人们听说老方丈要建寺济贫,强壮的男子汉都愿帮助,问谁谁答应,不到半天工夫,就召集了200多人,其中一半是木匠。张方丈把他们带到月神山上的石井旁,说明意图,并按取的、抬的、数的、垛的将人分布开,然后自己站在井沿上,面对井水,竭尽全力,大声喊道:“上木头!”话音一落,只见井水沸腾,随即一根直径一尺多粗的圆木直顶上来。张方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吩咐人抬给木匠看,众木匠都说从未见过如此好的木料。张方丈返回井边正要再喊,则见又一根木头从井水中顶上来。随后就一根接一根,从不间断。人们取的取,抬的抬,数的数,垛的垛,个个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困。不一会,清点数量的木匠告诉张方丈:“檩够了,要椽。”张方丈对井一喊:“上椽!”顿时椽条随井水直上,一并六根,很快就够了。就这样,椽够了要柁子,柁子够了要柱子,张方丈喊什么,井水就上什么。当点数木匠说全够了时,张方丈对井喊道:“别上了!”井水立刻平静了,一根刚顶出水面的柱子也不动了,人们拔也拔不上,捺也捺不下,从此一直就浸在井水中,年复一年,丝毫不腐。为了纪念此井,张方丈就在井旁盖了一座小庙,庙内只立一石碑,上刻“神灵之井”四字。每日他吃什么,总要给井供祭点,日消月逝,始终如此。

且说张方丈看着一垛垛木料,心里甚是欢喜,他一面吩咐众木匠动手设立房架,一面请来雕塑匠制作神佛像。仅用一个月,全部竣工。寺院坐西迎东,院内设三个殿,前面是过殿,设祭弥勒佛,中间是正殿,设祭释迦佛,后面是后殿,设祭泰山圣母。每个殿三处院,每处院九间房,全寺共九九八十一间房,间间相通,故称“九连环院”。站在高处,综观全貌庄严肃穆,气势磅礴,美观大方,犹如仙境。寺院大门庭上,悬挂着一块蓝色木匾,刻着“灵境寺”三个黄色大字,朝阳映照光彩夺目,十分壮观。就在挂匾的当天,张方丈站在门庭石阶上,眺望正东,只见圆头山上亦寺院伫立,大门庭上挂着同样一块木匾,心里感到一阵惬意。他正要回院,忽见刘方丈由山下疾步走来。俩人相见,十分热情,寒暄之后,刘方丈说:“建寺时确实灵验,只要傍晚一喊,夜间老鼠就从石缝盗足如数的土,供和泥用。寺院构造也是九连环。”故此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建造东灵境寺是由老鼠盗土,建造西灵境寺是由井水潮木之说。

寺院建成后,张方丈招收三十名弟子,开始济助贫民。他以敬神佛为名,把每年收获之际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圆满日,并向各地下了告示,号召有钱人这天来敬布施,多少不定,品类不限。确真有威,每逢这日,天南海北人络绎不绝,有送金银财宝的,有给油盐柴米的,也有拿衣服布匹的,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这些礼品,寺内丝毫不用,全部入库封存,纵然生活过用拮据,张方丈宁可衣补食粗,也不使用半点,专筹救济贫民。为此,他又将每年青黄不接的三月三定为恩赐日,并告知各村。每到这天,贫穷之人只带一份纸、三炷香,到神佛前点燃焚化,算是请求恩赐。走时,张方丈就将上年敬布施的礼品分送给每人一份,以便回去维持生活。暑去寒至,年年如此。传说,刘、张二方丈没有事先约定,而他们的圆满日和济贫日却是同月同日。

岁月流逝,人亦衰老。张方丈就在九十九岁的仲春,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临终前,他把继位的方丈叫到眼前吩咐道:“必须遵守九月九和三月三的寺规,代代相传”。

“文化大革命”伊始,灵境寺就被夷为一片废墟。只有旁边那眼石井,至今完整无损,边沿的溢水口处,昼夜滴水,发出“滴哒,滴哒”的哀鸣之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