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南20千米处有龙门山,山为东西走向,横亘1000千米,主峰约1700多米,因主峰双峰斩峙,形如龙门,故称龙门山。山势陡峭,叠嶂重岩,风化悬崖上点缀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窍穴。龙门寺就建在龙门山南麓峭壁下,但见山环翠叠,云绕碧峰,羊缀天半,鸟翔长空,水流瀑布,花落飞丛,寺倚立壁,人游画中。
通往龙门寺的路有两条。一条从独山村南,乘车走4千米,然后步行,溯涧而上5千米,折而东,经西龙口入;另一条是从王家梁村西,步行3千米左右,经东龙口入。东龙口石甬道阔4尺许,两人不能并行。这是一个天然石豁口,北边是峭壁耸立,南边是一岩柱擎天,柱周径约2米,高6米左右。相传为该寺的守门神,远远望去,确像一兽头神像,肃立门前。过往游人、香客都要在这里驻足瞻望或留影。
据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重建龙门寺碑文载,该“寺创前汉修于有明迄”。到嘉庆时,屋宇倒塌,破败不堪,地方隐士郭良弼等西宁、广灵、蔚州两省三县士民捐资重建5间正殿、6间配殿。清光绪三年(1877年)诰封朝议大夫弟子井元成并子孙数人发起,三县士民布施,重建过殿等。
该寺分东、西两寺,主要建筑在西寺。
龙门寺东山门
西寺建在一北高南低的山前坡地上,建筑材料以石料为主,围墙、殿墙、窑洞、台阶,均为石块砌成。寺东西长约30米、南北为三级三进、45米左右。由于受山势所限,山门建在南偏东处。过殿即天王殿建在紧挨南墙中轴线上,两边各建有钟楼、鼓楼。拾阶而上,为第二进院,院内两侧植古柏各一株,东西对称配殿各3间,为石券窑洞,四周全是壁画,讲述的是佛教故事。每一殿内都有石碑数幢。再登数阶为最后一进寺院,院内也植古柏两株,正面5间正殿,供三教教主,正殿两侧各有3间禅房,禅房前面挨院墙东西各建有一排房舍,为伙房、客房、库房。(www.xing528.com)
东禅房前,即寺东北有一角门,通碑亭和东寺。碑亭紧挨着院墙,坐北向南,面阔2间。内置石碑13幢,正面5幢大碑,居中3幢为方柱形另加碑额,除正面有碑文外,其余三面也有碑文。尤以中间一幢碑额引人注目,总体造型是宫殿歇山顶形,设计匠心独具,雕琢精湛细微,神兽惟妙惟肖。13幢碑都有碑额,是不可多见的加额碑林。
出角门东去300米,即东寺。东寺建在一悬崖穹敞、如巨蚌开壳的天然石洞内,洞口阔25米左右,洞深五六米不等,高约7米。中间5间大殿,东西各2间静舍禅房,地下有数洞相通。大殿上方承峡谷口,形成龙门瀑布,落差30多米。每遇大雨,飞帘四垂,玑珠洒落,雾气升腾,映衬着宏伟的大殿,缥缥缈渺,或隐或现,真疑天上人间。
西寺墙外有砖塔3幢,均为高僧圆寂后所建。
该寺从建寺以来,屡遭战火焚烧,历代均有修建。有记载的金天会中(1130年)重建;清顺治甲午年(1644年)西宁李灏夜梦得神语,出资修建该寺,是年李中举;嘉庆九年(1804年)、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或增修。“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又毁于一旦,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现仅存残缺的围墙、残破的6间配殿和残损的部分壁画、残存的数十幢石碑及悬崖石洞供游人观赏、追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