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堡村,位于浮图讲乡西南偏北3千米处,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之安阳邑。《史记·赵世家》云:赵主父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两汉东安阳县,以及北魏高柳郡之安阳县,治所均设在此。故有“先有安阳县,后有弘州城”之说。据《察哈尔通志》载:今开阳堡为唐代所建。因为安阳邑开阳原县村庄之先,故更名为开阳堡。其为本县最古之迹。
2000多年来,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古代遗迹几乎无存,文字记载也寥寥无几。但却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优美传说和后来的一群建筑物。它闪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光辉,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辛勤开辟的智慧和推动历史文明的伟大业绩。
开阳新村门
开阳堡,是阳原境内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相传那时县境还是一片汪洋,波涛汹涌,浊浪滔天,名传遐迩的洪洋江指的就是阳原县境。唐代玄奘法师之父陈光蕊到山西浑源赴任时,传说正是途经此地,被船夫刘洪水贼所劫而葬身海底。有关唐僧的故事一直在阳原境内代代流传,脍炙人口。
开阳堡的坐落,就地形而言,中间高平,东西低洼,北靠桑干河,南头有一小土丘,面临潺潺流水的沙河,很像一只灵性大乌龟。因此,被称作“灵龟探水”。开阳堡就建在灵龟的背上。堡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把整个城堡分割成九块,称九宫。而小巷又是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来建的,由于多年的变迁,房屋的填充和改建,有些变形,但在西北角的乾方,仍保持着“乾三连”和西南角坤方,还是“坤六断”的小巷。而正南和正北方向的离方和坎方,现在还保持着“离中虚”和“坎中满”的三道小巷。中间的一块是当年的闹市,这里有唐代的钱庄遗址。据传说,当年每值集日或逢年过节,远近村民,肩挑背负,人推马拉,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买卖交易,热闹非凡。城内设有五朝衙门,衙役林立,堂鼓声声,不仅街市繁荣、商贾往来,更有一种秩序井然,官府威严的气派。
当时堡内,据说除了官府衙门,就是商号、钱庄、当铺,贫苦农民是没有的,他们都住在堡外。堡内仅有三姓殷实富庶的大族,分别住在东、西、中三片,东边望族姓殷,西边大户姓要,中间大族姓谷。民间曾流传着“东殷、西要、中间一个谷窖”的两句话,以此来形容三族的豪华富贵。
开阳是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繁荣昌盛是在唐宋时代,不仅残存的古老堡墙是唐代建筑,就是一些寺庙造型也是唐宋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多数是五脊宝顶或四脊伞形顶,均为飞檐插角和斗拱托起雕梁画栋。现存的堡门顶上的玉皇阁,就是五脊宝顶、四层斗拱衬托飞檐升起,造型古朴大方,美观雄姿。(www.xing528.com)
开阳作为邑县治所,寺庙齐全,堡外有东、西龙王庙,堡南有弥勒佛殿和关帝庙,堡门城楼有玉皇阁和北堡墙上(略偏东)有北极真武庙,堡内南端有城隍庙、观音殿,东有二郎庙、财神庙和土地庙,堡中有释迦牟尼佛殿和过殿的四大天王庙,还有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罗庙,规模最大的泰山庙即奶奶庙正在堡内的中心。此外,还有倒座观音殿和东、西五道庙等。
开阳由盛到衰,据说始于清代咸丰年间。其时,县治早已撤销,就其地形来说,面临大山,人烟稀少,背靠桑干,交通不便。山无林木,河无鱼虾,土地瘠薄,又缺水源。再加上封建统治阶级对农业经济的摧残,商业凋敝,经济萧条,殷实富户随之搬迁,各奔前程,从此集市废弃,人口锐减,逐步呈现出荒漠凄凉的衰落景象。
古人注重堪舆,所以有毁坏风水的种种传说。
相传清嘉庆年间,有个善于堪舆的南方人方关城,发现阳原一带将有一代命世皇帝出世,并且文武官员均已俱全。方关城来到开阳堡,进一步发现该村建在一只灵龟的背上。远远观察,这只灵龟似浮似沉,脑袋和四爪俱备,背部八卦图形,简直是一只活的大龟,仔细察看,灵龟面临潺潺流水的沙河,龟头若伸若缩,活生生的像伸进沙河要喝水的样子,故有“灵龟探水”之说,这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方关城决心置这只活灵龟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就先在龟背上建起一座泰山庙,取“泰山压顶”之说,又在龟颈上建起玉皇阁,取“玉皇卡脖”之忌。堡中建起了城隍庙,取“城隍坐正”之讳;堡门口建起关帝庙,称什么“关帝把门”等,还在村东北、西北各建一塔,意即用钉子钉住灵龟的前爪。从此龟再也不能浮动,龟头(堡门前的土丘)便冒出了血水,灵龟也给钉住了、压死了,开阳也就衰落下来了。这当然是传说,毫无根据,不足为凭。
根据稽考,这些古寺建筑,绝大部分是唐宋时代的,即使有清代的,也是改建或重修,破坏风水之说,是无据可凭的。
开阳堡的修建,确是唐代的。可是从多数史料考证,开阳是有历史记载最早的。开阳,开“阳原村庄之先”的说法,是确实无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