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际医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要想提升健康的医疗旅游业,需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医疗与旅游资源。同时需要医疗旅游内部协调与外部合作机制两方面同时进行[136]。内部协调主要是将医疗部门与旅游机构相互沟通、协调合作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为医疗旅游者提供医疗+旅游的全套服务,促进医疗行业与旅游行业的共赢;对外合作需要加强医疗业、旅游业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协作,尤其是与医疗旅游中介机构、保险公司等有效沟通,将我国的医疗旅游治疗纳入到目标客源国的医疗保险范围内。医疗旅游产品作为与医疗业相关的综合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其市场的规范性对旅游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也维系着医疗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我国医疗旅游产业刚起步,其管理机制的弊端已经显露,有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规范医疗旅游市场。例如严格规范旅游景点的服务收费标准及医疗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我国医疗旅游市场的有序发展。
(一)完善民营医疗产业的制度环境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整体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构建二元结构的社会医疗体系产品,也就是建立社会公共产品、个人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137]。在社会伦理观念中,政府有责任保证公民平等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的权利。同时,医疗产品还存在竞争性与排他性,例如一些私人产品,包括美容整形、口腔治疗、老年的慢性病管理等产品。解决医疗服务的公益及个人之间存在的矛盾非常有必要。例如,英国政府实施了决策、监督、执行均独立的管理制度,即依照政府规定的行政规范、社会监督、财务管理制度运行,主要是中央政府实施决策权力、政府地区实施监督责任、非政府组织与地方政府具体执行。英国政府宏观调控,公立医院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医院托拉斯因而拥有一定自主权,让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隶属关系逐渐转向监督、指导作用关系[138]。
本书认为政府承担为百姓提供基本的、非营利的、具有政策导向的医疗服务,由专业的私人机构提供满足不同特色人群需求的医疗服务、可获一定利润的医疗服务。在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的环境下,民营医疗产业的地位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其地位应该由补充改为必要。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民营医疗业的重要性及发展地位。同时让公立医院发挥设备集中、人才集中的优势,让非公立医院把握政策及时、机制灵活的优势,推动健康旅游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医疗旅游组织加强行业内相关部门的协作沟通渠道、促进行业内医疗领域的技术研究合作与交流,并及时与国外发达机构等的合作,维系行业的公平竞争。尽快深入研究医疗旅游产业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为顺利开展医疗旅游项目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医疗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需要不断革新管理观念,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规范民营医疗机构的运营机制及管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监督、执行的协调与制约机制。我们可以借鉴20世纪90年代,台湾中小型民营医院的成功管理经验模式。在发展初期,民营医院整体聚集度高但规模偏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基层医疗方面,民营医院面临着专业性和规模性的竞争威胁。在这种环境下,民营医院积极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注重提供给每一个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历经探索期、扩张期和精细发展几个阶段后,民营机构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显著上升。具体经验可归纳为:
一是树立经营管理的典型。民营医疗业作为新兴产业,缺少管理产业发展的游戏规则,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成功案例设立行业的发展规则,让处于该行业的所有企业能在规划指引下有的放矢。例如,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医院发展成为致力于心脏病专科治疗最大的民营医院。树立了管理模式,聘任总经理负责该医院的整体经营、成本核算、业绩评估、市场推广等;选聘院长负责医院人才建设、医疗质量控制、学科建设等;在整个管理体制中,实施医疗的行政与管理各司其职,真正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监管,不仅让行政积极为医疗管理服务,而且让医疗管理积极为患者服务。
二是高素质、高效率的医疗管理团队。我国目前的重要医疗体系主要是由大型的公立医院组成。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对我国的医疗体系调研分析,我国现行的公共医疗体系普遍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医院管理体系不成熟、组织架构较差、财务管理和组织规划不完善。在我国,公立医院没有完全的自主的控制权以及对应激励机制,因此在市场条件下,迎合市场的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服务能力表现较为弱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对于现有的医疗体制和服务体系较为不满,转向外资或者海外医疗成为其重要选择。相比较,国内医疗机构的管理处于起步阶段,那些具备实战经验又接受过专业的医疗管理培训的专业人才较为稀缺。对人才的培养必须跟上市场的需求,台湾地区当年在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服务管理人员时,与台湾地区的医疗管理研究所发起学术交流、关系联谊活动,通过活动中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培养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同时,也可考虑积极与专业的管理公司开展合作,通过管理公司聘用适合本土的管理团队,复制创新其经营管理模式。
三是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在借鉴的管理模式及专业管理团队的基础上,还需要借助标准的管理制度,科学评估管理质量及效率。ISO9002 国际认证管理体系可拿来借鉴。该认证可帮助医院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减少医院对外服务产生的失误率,提升整体服务质量。而且通过实施该认证,可以优化相关的管理程序,改善医护人员的办公环境,提升医院的收益。在此环境下,我国需要更多的民营机构通过ISO质量体系的认证。
(三)建立内部组织协调对外合作机制
医疗旅游产业作为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会需要许多具体问题,因而有赖于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从而找到问题解决方案。旅游部门、医疗机构必须做到相互沟通,共同解决在合作过程碰到的困难以及矛盾,为客户提供配套的完善的医疗旅游项目,实现共同成长。要想使得医疗旅游繁荣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部门与医疗机构的配合,还需要二者共同加强与外部相关行业的协作,如交通、餐饮、住宿等。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国外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合作关系,努力使自己纳入当地的医疗旅游治疗和医疗保险范围。(www.xing528.com)
有专家指出,需要加快建立国家卫生系统与旅游系统的协调机制,在国家旅游局专门成立国际医疗旅游司,同时在国家级医院协会专门成国内外医疗旅游专业委员会、在卫生部专门成立国际医疗旅游研究中心。从产业、学术、政府三个维度,在医疗与旅游两大系统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将医疗旅游产业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
目前我们医疗旅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秩序还较为混乱,加快行业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需制定法律条文规范医疗旅游市场,严格把关相关制度及标准,例如医疗旅游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审批机制流程、旅游点的服务及收费标准等方面。具体操作上,可在全国开展试点,之后循序铺展相关工作。可选择北上广等的大型医疗机构、省市卫生局,开展医疗旅游创新项目,可在医疗旅游机构进行评级、积极评定医疗效果并加以推广。
(四)政府等有关部门成立研究机构,编制合理规划
政府在规划上起宏观指导作用,让社会资本起主导作用。国家及地方政府可研究设立医疗旅游相关研究机构,统筹兼顾,协调行业间问题,努力促使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医疗旅游产业;可编制一些国家旅游线路并将其旅游路线划分至国家旅游的总体发展布局及国家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强国、实施改革开放策略等相关规划,将其作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期望能为我国提供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转型的创新示范经验。只有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地方部门积极参与互助、上下一致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为医疗旅游发展解决问题。通过制定该产业的战略目标及发展规划,并积极引进国际专业咨询、培训机制,医院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目前现有医疗旅游资源优势,设计组合出具有竞争力的医疗旅游服务与产品,并开展出相应的高端医疗服务项目。
在良性的竞争机制催动下,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会充分考虑自身优势,探寻出有利的科学管理方法。政府部门需要改变之前强制规划的做法,对企业尽量实施协调性、指导性的规划,引导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聚集,为企业引入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并且,指导性的规划内容尽量减少利益冲突避免多头控制状态,建立统一的医疗管制部门,充分实现对区域医疗卫生规划的发展初衷。
(五)制定合理的政策扶持
在医疗旅游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合理的政策扶持对其发展有巨大意义,可考虑针对环境、土地、劳动力及人才、资本以及管理体制等生产要素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举例说明:
土地政策:考虑以土地划拨和出让相结合的方式,对非营利性教育设施、非营利性体育设施、公益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设施用地等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划用地目录》的基础设施用地要求,可考虑采用划拨或出让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劳动力政策:做好征地拆迁范围内的人员的后期安置工作,可推行医疗旅游资质认证考试,对于具有一定学历和技能的区域内劳动力可以考虑在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提供就业岗位。
资本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投资,可以考虑PPP、BOT、BT等创新型投融资方式,出台上市融资、股权信托、非上市股权合作等股权融资,短期融资券、融资租赁、产业基金、企业债、信托债券、保险资金等债权融资,及企业利用优先股、认股权证、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等多方面融资形式的优惠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