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街镇属贺州市八步区。因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临贺县于此,因地处临水南岸,左合贺水,故名。从公元前111年至1952年9月的2000多年里,贺街镇一直是临贺县、临贺郡、临庆侯国、贺州、贺县治所,故其别称有贺县城、贺县街、贺城等。1949年11月,设城厢镇。1958年9月,设贺城公社。1961年5月,改为贺城区。1962年5月,复改为贺城公社。1984年8月,撤销贺城公社,改为贺街镇贺城乡。1987年3月,称贺街镇。该名称沿用至今。
贺街镇东与南乡镇接壤,西连鹅塘镇,南与步头镇为邻,北靠莲塘镇交界。素有“桂东文化古城”之称。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之时,为苍梧郡临贺县县治,历经朝代更迭,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临贺古城。直到1952年贺县人民政府把治所迁往今贺州市八步镇,临贺古城才完成它作为县治的历史使命,历时共2063年,是现存县级行政治所城址中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在此融合积淀,壮、汉、瑶、苗等民族和睦相处,壮话、客家话、瑶话等数十种方言在这里传播,并由此衍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临贺古城是中国特别是岭南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郡县制城址的一个缩影。临贺古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四大城址,香花、高基、寿峰、蛇头岭、蝴蝶岭、大坪岭六大古墓群,两座寺庙及一处宋代营盘遗址,拥有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衙门、义仓、会馆、文庙、石板街道、古井、民居、码头及水门等。临贺古城历史脉络清楚,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2001年6月25日,临贺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云山是临贺古城的主山。据《贺州市志》记载,唐大和年间,刺史李邰见山常有彩云环绕,便命名“端云山”,后人称“瑞云晴霁”,是古贺州的八景之一。山上有“出水莲花”“南蛇过江”“猛虎下山”“猴子捧西瓜”“金钱吊葫芦”“蜘蛛进贡”“犀牛望月”等胜景。浮山位于贺街镇临贺两江交汇处,是一座江中孤岛。洪水袭来时,周边一片汪洋,唯有它从未被覆顶淹没,像一座浮在水中的山,故名“浮山”。浮山远看像一方盖在水面上的玉玺,又俗称“玉印浮山”。镇内有口桂花古井,始建年代不详。明天启年间和清嘉庆年间曾重修。由于年深日久,护井的石栏四周已被人们汲水时所用的绳索磨出道道沟痕,深10~16厘米,形如菊花,又像怒放的莲花,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井水四季清澈,清冽甘甜,是泡茶、煮饭、酿酒的上乘清水。
贺州市贺街镇(www.xing528.com)
明洪武年间,镇上龙氏的先祖龙正科制定了“以田养贤”的家规。何为“以田养贤”?就是由各家各户捐出义田,轮流耕种,将收获的谷物换成银两来建立义学,用于子孙后代的教育事业。这种义学不仅面向龙氏子孙,镇里其他贫苦好学的孩子也可以免费就读。即使在大灾之年,义学也没有中断过。一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为了扩大教学规模,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龙氏后人把义学改建为“贺街国文专修科存诚学校”,后发展为镇上第一所中学。龙氏后人世世代代遵从祖辈的遗志,一直践行重视教育、开启民智的优良传统。镇里的文笔塔和魁星楼遥相呼应,文笔塔寓意写尽天下文章,魁星楼象征着人才辈出、势必夺魁,这都寄托着当地人民对学子们的殷殷祝福。
2014年2月19日,贺街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6年10月11日,贺街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