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汇三江,地总百粤”“两广咽喉”,说的就是坐落于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的梧州。它是广西的东大门,与粤港澳一水相连,也是古代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商埠重镇。
旧石器时期,梧州境内已有人类聚居和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在梧州活动的原始氏族部落的人,称“苍梧人”(古籍称“仓吾”),苍梧人的部落是中国最古老的部落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梧州属桂林郡(一说南海郡),汉族开始在梧州定居。从此,梧州被纳入秦王朝行政区划。
西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赵佗称南越武帝,封赵光为苍梧王。同年,建苍梧王城,取苍梧人之名,故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苍梧王城是座土城,面积1万多平方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后,置苍梧郡,郡治苍梧王城,置广信县。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交趾刺史部移至苍梧郡广信县,统辖岭南的苍梧等九郡。从此,梧州成为“岭南要地”,为岭南首府,商业贸易繁荣,成为西南和岭南地区北通中原及进出口货物的中转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广信县改为苍梧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郡置州,取苍梧郡的“梧”作州名,始称梧州,这是历史上该地第一次定名“梧州”。唐宋时期,梧州的饮食业开始兴旺。
梧州西江水上运输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梧州安抚司改为梧州路,设总管府,治梧州,辖苍梧县。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建两广总督府,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总督府。明代,梧州成为两广政治、军事中心,城内设市,“诸夷航海而至”,开始对外贸易,有粤式茶楼、酒馆10多家。同时,梧州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广东大批商人沿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进入梧州从事贸易。梧州逐步发展成为西江流域商品集散地,出现“市相交易类全吴”的繁荣景象。
梧州位居西江上游,扼广西航运之咽喉,沿上游浔江可达云贵高原腹地,经西江向西可达越南,东至粤港澳,北经桂江、漓江的灵渠沟通长江水系。这条水路被历史学家称为“水上丝绸之路”,是古代岭南连接中原的重要通道。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引起了西方殖民者的垂涎。(www.xing528.com)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通商之路。
此后,梧州对外贸易来往频繁,外商把经营进出口等业务委托给梧州商人办理。先后有英国、葡萄牙、法国、美国4个国家的商人,在梧州开设“渣甸”“天和”“人和”等商行,把外国货运到梧州,同时,又从梧州把土特产、矿产等运销我国香港地区和国外。随着梧州至香港航运业的发展,梧州成为广西最大的外贸口岸,成为桂、黔、滇、湘等地商品出海的门户。开埠后梧州城区也进一步扩展,开始兴建骑楼建筑,最兴旺的商业街道有九坊街、沙街、五坊街、四坊街。据民国《广西年鉴》记载,梧州“开埠不到半年,出口货物增值银四十万两,入口货物增值一百四十四万两”。商业之繁华使梧州俨然成为如《广西一览》一书中描述的“士商萃集之所,百货出入之枢,全省商业之重心”。梧州被称为“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可谓实至名归。
历史悠久的梧州骑楼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连接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区域的枢纽节点、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物资中转枢纽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梧州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经贸来往愈加频繁。梧州乘着传统优势的东风,正在描绘跨越发展的新蓝图,再现百年商埠的雄风。
穿过古老的骑楼城,迈上西江岸边的防洪大堤,临岸观景,西江浩荡东去的波澜壮阔、彩虹桥下鸳鸯秀水双江合流的奇观,浓缩了梧州的光影声色,仿佛正向人们诉说着梧州的悠悠古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