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朝代更迭,全国各地行政建制在改朝换代中不断撤并,广西也不例外。有些地方,被撤并之后没有消失,只是降级了,行政范围缩小,但名字保留了下来;而有些地方,在撤并之后就消失了,它们的名字留在历史里,成为印记。比如,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设立,于1952年被一分为三的永淳,名字已然消失了;设立于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撤并于1952年的迁江,如今只能以建制镇的形式存在;设立于唐长庆三年(823年),撤并于1951年,“从荔浦来,到荔浦去”的修仁县,变成了修仁镇。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义宁。义宁之名始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天福八年(943年),撤并于1951年,存在时长共1008年。撤并后的义宁县,建制消失了,名字不复存在。
义宁从汉代至隋代都归始安郡管辖,唐代改属灵川,到五代时期才划出并设置义宁县。其因旧称义宁镇,故名义宁县。宋代初废义宁县,后又复置,属广南西路静江府。元代,义宁县属静江路。明代,义宁县属桂林府的永宁州。清代至民国,仍设义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7月撤义宁县,其地分别划入临桂县(今临桂区)和灵川县。
义宁县设立于943年,此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纷乱的时期——五代时期。义宁县地域当时属十国中的楚国,史称“南楚”。南楚的始建者马殷是唐代的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儿子众多,分封在南楚各地,其中分封在静江(今桂林市)的是静江节度使、同平章事马希杲。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马希杲析出灵川县归义乡,置义宁县,县治在今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义宁县境域包括今天灵川、龙胜和临桂一部分区域,辖地总面积5900多平方公里。初建的义宁县是个很大的县。(www.xing528.com)
义宁县虽然设立于五代时期,但义宁古城池却始建于明代。关于古城池的描述,道光《义宁县志》记载了清代重建后的义宁古城池周长约500米,城墙高约3米,设有4个城门、1个水门。这种建设规模,在当时来说还是很宏伟壮观的,这也说明了统治者对义宁县的重视。
今天,义宁县虽然不存在了,却留下了许多千年印迹。桂林市临桂区现存一条3公里侯山背古道,是临桂区目前保存最好、路程最长的一条古道。侯山背古道是旧时义宁、龙胜、临桂、灵川进入桂林城的民间要道。根据侯山隘碑刻《碑序》记载,侯山背古道或筑于清嘉庆之前。但也有专家考证,侯山背古道形成的时间应在宋代。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范成大任静江府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为方便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茶叶、马匹、香料、木材、盐、大米等物产的交易,他在义宁(今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设立博易场。这条古道便成了桂林城至义宁博易场间的商贸要道,即桂林的“茶马商道”。由于这条古道也是侯山背一带百姓前往桂林的唯一交通要道,因此清嘉庆、道光、咸丰直至民国年间该古道都屡有修葺。这条历史久远的古道,见证了义宁县从诞生至消亡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