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善民风的传承与发展or广西地名文化:崇左县的崇善传统

崇善民风的传承与发展or广西地名文化:崇左县的崇善传统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1年,崇善县与左县合并,取崇善县的“崇”字和左县的“左”字作为县名,称崇左县,也就是今崇左市的前身,用了800多年的崇善县名就此消失。崇善县地时属思城州地。这也是崇善县土官、土州的来历之一。因此,崇善之名的由来便有了因当地民风剽悍、统治者望其顺从向善而命名的说法。当时崇善县隶属太平府,整个太平府的书院都集中在崇善一带,这也印证了明代统治者对这个地方的重视。

崇善民风的传承与发展or广西地名文化:崇左县的崇善传统

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都希望其统治下的子民能温顺服从。这种愿望直接反映在地名上,崇善便是其中之一。崇善是古地名,始于宋代。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设置崇善县,治所在今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1951年,崇善县与左县合并,取崇善县的“崇”字和左县的“左”字作为县名,称崇左县,也就是今崇左市的前身,用了800多年的崇善县名就此消失。

探寻崇善之名的由来,不得不说说改土归流这一历史政策。广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今崇左市自唐宋以来,实行的都是土官制,这是当时统治者对边疆地区实施的一种权宜政策,唐代叫羁縻制度,就是承认当地首领的身份,并封以王侯,纳入中央朝廷管理。这一政策发展到后来,成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土司制度,就是任命当地的头面人物为地方的行政长官,并封以世袭官名,实行一定程度的区域自治,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王朝对边疆的统治目的。

唐代以前,中央王朝对崇善县这片区域的开发很少。唐代设置左江镇,分领思同、万形、万承、波州、上思城州、下思城州。崇善县地时属思城州地。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广源州首领侬智高流据安德州(今靖西市安德镇),建立“南天国”。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发动了规模较大的反对宋王朝的战争,极大地撼动了北宋在岭南地区的统治。这严重触动了宋王朝的神经,于是宋仁宗派狄青去镇压。狄青平定岭南后,为了加强对这一片区域的管理统治,宋王朝把羁縻制度改为土官制度,不再是单一地分封当地首领,还分封一些土地给在狄青平乱大军中有功绩的将士,建立土州、土县,并允许他们世袭地方官职。这也是崇善县土官、土州的来历之一。

崇左市城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土官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当地的土官变成土皇帝,各自占山为王: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你管不了我,我也管不了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每个王朝都想着法子要回收这些地方的管理权,实行改土归流,即取消当地世袭的土官特权,实行中央集权的流官制,也就是由朝廷派官任职并管理地方。这种政策从明清时期到民国中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直到民国后期,土司制度才渐渐名存实亡。中央王朝对崇善县的改土归流始于明代,明宣德三年(1428年),崇善县土官赵暹谋逆,都督府奉命剿之,遂改流官制度。从此,崇善开始了正县设置,由土县变为正县。(www.xing528.com)

因此,崇善之名的由来便有了因当地民风剽悍、统治者望其顺从向善而命名的说法。此外,崇善之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县境内有一座山叫作“崇官山”,又名“崇山”,统治者在取名时参考了这个山名。

明代以后,崇善的统治者不再单纯依靠武力和行政手段令民众屈服,而是开始大兴教育,在地方创办黉学和书院,用仁义礼智信之道使民众向善。其中黉学为官办,书院为民办。今崇左市高级中学校园内,有一处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黉学遗址。黉学又称文庙、孔庙,是古代对学校的称呼。它服务于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官吏,因此准入门槛较高,需要通过入学考试。学生未入学前叫“童生”,考入黉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明代的学校按照礼、乐、射、书、数设科分教,让生员文武兼习。到了清代,黉学要求生员学习《御纂经解》《性理》《诗》,以及“二十二史”“四子书”“五经”等。明清时期,生员除学习以上内容外,还要学一门必修课程,那就是读写八股文,以应对科举考试。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创于唐代,初盛于宋代。直到明嘉靖年间,崇善一带才创办了书院,如肇化书院、静庵书院、壶山书院、顼山书院、左阳书院等。当时崇善县隶属太平府,整个太平府的书院都集中在崇善一带,这也印证了明代统治者对这个地方的重视。到了清代,书院逐渐转变为官办,清康乾盛世时迎来了它的创建高峰,今崇左市境内历史上三分之二的书院都是在当时创办的。如今,崇左市境内的书院遗址已不复存在,只能从书籍史料中探寻它们的踪迹。正如崇善之名,也留在了历史和人们的记忆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